以书为诺,二十余载坚守“以文化人”
——记“成华榜样”傅天斌
◎ 本报记者 卢瑶

 

    7月10日清晨,记者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怡福路“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见到傅天斌时,他正站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整理旧书。傅天斌是毛边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事长、毛边书局创始人,曾获四川省“书香天府·全民阅读”金牌推广人、成华区第八届“成华榜样”等多项荣誉。

    “每一本书我都要做好记录,在书本上贴好标签,时不时还要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宜,我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傅天斌告诉记者,“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这栋小楼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与汗水,也镌刻着他的初心与未来。

    从毛边书局到桃蹊书院,从旧书流通商到一家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的“掌门人”,傅天斌以书为诺,“以文化人”,守住了一个街区的书房,也塑造出城市里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以书为业,打造梦想乐园

    1997年,傅天斌在湖北十堰的一家新华书店工作,在那里,他接触到毛边书。阅读毛边书,需要一边看书,一边用裁纸刀裁开连在一起的书页。傅天斌迷上这种阅读方式极具仪式感的书籍,开始收集毛边书。几年下来,傅天斌萌生了独立经营书店的想法,他想起曾经让他享受到淘书乐趣的成都。于是在2002年,傅天斌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5000多本书来到成都,开了一家面积为120余平方米的“毛边书局”。

    早年在新华书店工作时,傅天斌就有了一项“神奇”技能,基本能记得哪本书在哪个书架的哪个位置,在经营毛边书局的过程中,自己收旧书,对于每本书都有了特殊记忆,傅天斌的大脑就是一个“书店中枢电脑”。“读者要什么书,短短一两分钟就给他拿到手上,很多读者很惊奇。”

    2010年,一个浙江书友慕名找到傅天斌,希望能帮忙找一份学术资料。看到书友急切的样子,虽然知道很难寻到,傅天斌还是答应下来。果然,那份学术资料迟迟不见踪迹。直到一年半以后,一位成都书友告诉傅天斌:废品站来了一批废“纸片”,好多是论文、资料,可以去淘一淘。傅天斌立刻来到废品站,一个人耗费了一周的时间,不仅淘出一口袋旧资料,还找到浙江书友需要的学术资料。“当时真的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傅天斌笑着告诉记者,“那是我为书友们找书、寻书的过程中最幸福的瞬间。”

    当傅天斌通知浙江书友,自己找到了他需要的学术资料时,那位书友简直不敢相信。“傅老师,这都一年多了,您还能记得我的事情,感谢您!”浙江书友提出要重金购买资料,傅天斌却拒绝了。

    “我付出的只是我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买旧书上面的金钱并不多,因此每个找我购买旧书的书友,我几乎都是以成本价售出。”傅天斌告诉记者,书是朋友、是纽带、是珍宝,唯独不是盈利的工具。

    以信相守,打造文化阵地

    记者采访时,看见临街矗立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不时有居民进出。书院里格外清静,借还书秩序井然,不时有周边居民进来喝口水、歇歇脚,随手翻翻书,气氛温馨宁静。

    如此惬意的场景,是傅天斌花费6年时间才营造出的。

    2018年3月,傅天斌带着自己的私家珍藏,与成华区联合打造了“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成为全国首家将政府公共文化资源与民间社会组织的资源结合创建的多功能、高品质阅读场所。傅天斌也有过顾虑:自己一直只会经营书店,怎么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呢?不过,既然作出了承诺,就要做好,傅天斌将所有时间和心血都投入进来,力求做到完美。

    书院在打造过程中,就收集了15400份居民文化需求表,先后12次修改完善方案,合理规划布局内部空间,采用了老式木门、对联、匾额等风格,在烟火氤氲的居民生活区展现建筑与人文之美。打造完成后,书院总面积1600平方米,收藏了10万余册书籍,共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以“文化+社区”为主题,营造高品质公共服务新空间;第二层是美育空间,以“文化+赋能”为主题,通过营造多元化人文美学建立新场景;第三层是研学空间,以“文化+更新”为主题,活化在地文化,营造可持续管理运营新模式。

    书院刚创建时,一些居民认为,这里就是社区免费提供的休闲场所,尽管对阅读不感兴趣,也常常进来歇脚、聊天。但有些人进入书院后吵闹、酗酒,甚至破坏财物,遇到这些情况时,傅天斌总是走上前去,轻言细语地劝说他们。

    为了让书局真正成为居民愿意来、喜欢来的文化传播中心,“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结合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和自身资源优势,策划组织了大量优质的全民阅读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比如以百姓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川菜文献展,结合成华区本地文化开展的东郊记忆工业文明口述史等。开办至今,书院已举办各类活动600余场,累计服务读者50多万人次。

    以诚待人,实现“以文化人”

    “自从书院创建后,我从没怠慢过任何一位读者,就是将心比心,以诚待人。”傅天斌真挚地表达了自己的“经营之道”。

    一次,一名小学生在书院不小心弄坏了一盏台灯,因为害怕,他连忙逃离了现场。傅天斌得知后并没有生气,为更好地引导孩子,傅天斌悄悄找到他,进行了深入沟通,让孩子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学会了承担责任。谈话后,孩子主动提出去书院开展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劳动弥补错误。“现在那个孩子看到我就会主动打招呼,还会和我聊最近的读书心得,这是我当时没想到的意外收获。”傅天斌说,“其实我当时决定做书院的初心,就是希望‘以文化人’,让人们能受到书院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现在,我似乎看到了一些成果。”因此,尽管书籍受损、财物损失,傅天斌总是选择默默承担,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

    在经营书院的日子里,傅天斌最感动的事,是一些书友反向“赠书”。前不久,书院来了一位书友,留下一口袋书籍,他只是请工作人员转告傅天斌:“傅老师,我曾经在您那里购买过旧书,我要离开成都了,我想把我的书都交给您。”“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可能见了面我也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能够信任我,将自己的藏书托付给我,我觉得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夸奖。”傅天斌说。

    收集、整理、归纳、记录……时至今日,傅天斌仍然在淘书、存书。不仅如此,他还走访社区居民、拜访文化大家,记录、收集、编印了反映四川特有的泡菜文化的《成都泡菜》《四川泡菜》,反映东郊工业文明史的《东郊的故事》《传承东郊工业文化》,以及《2019年桃蹊记忆》《2020-2021年桃蹊记忆》等纪念图册。

    如今,“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已成为大家热衷前往的公共文化空间,更成为街道居民们的心灵港湾。

当前:4版(2024年08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