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荥阳市: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 郑文

 

    近年来,河南省荥阳市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宣传先行、完善机制、典型引领、活动常态,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抓宣教凝聚共识
    移风易俗,从心开始。荥阳市围绕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文明培育,拓展文明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建强阵地强支撑。作为第二批全国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狠抓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在人民公园建成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荥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截至目前,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建成文明实践所15个,文明实践站320个,实现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建设村史文化墙(长廊)280余处、村史馆13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义勇为、廉政、双拥主题公园、游园、街道广场300多个,设置公益广告5000多处,打造群众的精神高地。
    建强队伍优服务。广泛征集群众需求、网上注册招募志愿者、公布服务项目和活动等,注册志愿者共13.8万人。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工作模式,派发文明实践项目420余次。根据志愿者特长,组建医疗、农技、法律等31支专业志愿服务队,2465支志愿服务分队,孵化“荥阳亲子联盟”“蓝天救援”等20支社会志愿服务组织。
    丰富活动塑造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科学普及、文化活动等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全市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现身说法600余次。利用宣传栏、公益广告、文化墙、善行义举榜等形式向农村群众传播勤俭节约、敬老爱幼、传承孝道、邻里团结、向上向善等家庭道德观念,使文明理念逐步植根于群众脑中心中。
    抓制度规范管理
    精神文明建设,要有人抓,有人管,荥阳市从市级、村级、个人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用制度规范群众行为,提升文明素养。
    市级层面抓规范,推进“移风易俗 兴家强国”专项行动,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结合全市实际,制订全市红白事标准:正席十菜两汤,不超过15桌,每瓶酒不高于30元,每盒烟不高于10元,农村、城区酒席不高于300元和500元,乡亲随礼不超过100元,帮忙人员一律吃大锅菜。白事推行文明健康的丧葬礼仪,不允许大操大办。还对60多家流动酒席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加强监管和引导。
    村级层面抓自治。把村规民约这个“小宪法”立起来,强起来,推动群众自我管理。基层党组织通过民主程序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288个行政村健全“一约五会”,出台红白事操办标准、程序。村内群众举办红白事,红白理事会都参与筹办,倡树文明新风,年均节约开支近亿元。
    家庭层面重传承。将移风易俗和家风家训建设融入“立家规、传家训、育家风”活动中,共征集优秀家规家训家书400多条(封),依托商相祠“崇俭约”碑、石佛堂“禁赌碑”等建立家风教育基地12处。将勤俭节约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中,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10多万名家长文明持家。
    抓重点示范引领
    荥阳市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严格规范标准、提升建设质量,真正让文明创建成为激发工作热情、营造干事氛围、提升工作成效的助推器。
    党员干部作示范。明确党员干部自办婚丧活动要纳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内容,严控宴请范围和席桌数量,严格按照程序、标准办理红白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全市党员、干部承诺带头移风易俗,带动亲属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在个人婚丧嫁娶中起引领作用,在操办他人事宜中起监督作用。
    文明镇村强引领。以“十个一”为引领,积极开展和美乡村创建活动,以聂楼村移风易俗餐厅为全市移风易俗试点,制定统一宴席标准,对婚车数量、不文明的风俗习惯等做出明确要求。五年来,从最初的党员干部带头在移风易俗餐厅办理红白事,逐步扩大到全村群众,逐渐辐射周边几个村,红白喜事将节约近600万元。全市累计评选表彰移风易俗示范村30个、和美乡村文明家园40个。全市12个乡镇全部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全市有全国文明村5个,省级文明镇6个,郑州市级文明村镇17个,90%以上行政村创成县级以上文明村。
    先进典型作表率。荥阳市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乡村光荣榜、文明市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用好家风带动好民风,用民风带动社会风气,身边典型的引领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不断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全市7人入选中国好人,5人入选河南好人,6人上榜河南省乡村光荣榜,评出“感动荥阳”人物92人、集体13个,评出十星级文明户4600户,文明家庭1500户,文明之花开满京索大地。

当前:B1版(2024年08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