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夜模式” 服务群众不打烊
◎ 本报记者 施华琼

 

    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灯光球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上演院坝文化活动。

    无锡市锡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少年科学探索营综合科学夜课堂”第一课《古生物学》开课。

 

    在火热的“文明夜集”里,感受文明烟火;在“文明夜校”课堂中,沐浴知识之光;在共享活动空间,享受文艺大餐……近年来,全国各地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创新性地探索出了文明实践“夜模式”,将文艺演出、文化体验、便民活动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推出公益课堂、文化阅读、宣讲活动、全民健身等各类公益服务项目,点亮千家万户的“夜生活”。

    各地的文明实践“夜模式”都有哪些做法、特色?如何才能让群众“愿意来、方便来”?文明实践“夜模式”还有哪些探索空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探访。

    现象

    “夜模式”渐成新风尚

    7月23日晚,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灯光球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灯光璀璨,川剧变脸、现代街舞、时尚走秀等文艺表演激情四溢。这场专门为夜间打造的“群星闪耀·安愉梦想秀”院坝文化活动,通过周赛、月赛、季赛、年度盛典的赛制方式,让群众享受到了一场场文艺大餐。

    “爱党爱国、城市发展、邻里和谐等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是我们创作的主题。”参加活动的文艺骨干李素蓉说,文明实践“夜模式”推出的院坝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院坝文化活动是成华区探索文明实践“夜模式”的一个缩影。据成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杨建春介绍,除了院坝文化活动,成华区还通过文明夜市、夜间绿色慢跑、心理疗愈音乐会等活动丰富市民的夜生活,传递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同时,根据居民在不同时段的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党群服务中心、公共读书空间等还不断优化服务时段,通过开放健身室、社区书屋、舞蹈室等公共空间,为居民们提供自助式文化文艺服务。除此之外,成华区还在多个地点开设了公益性及低偿性质的“青年夜校”。

    “老师很有耐心,做得不好的地方还会手把手地教。”自今年5月就加入“青年夜校”队伍的成都成华区市民王丽媛对“青年夜校”赞不绝口,“夜校课程特色鲜明,时间安排合理,而且全部免费,不仅为我节省了开支,更提供了提升自我的学习交流平台。”

    如今,全国多地开启了文明实践“夜模式”。江苏省仪征市率先在全省启动文明实践“夜模式”,扬剧折子戏、夜读仪征、非遗体验班、好人馆参观、供销夜市等文明实践“夜模式”活动,赢得群众的点赞;广东省东莞市以探索文明实践“夜模式”为抓手,打造群众理论学习主战场、文明生活根据地、提升自我大课堂;安徽省芜湖市开设各类公益课堂,开展文化阅读、宣讲活动等,“点亮”群众幸福夜生活……

    文明实践“夜模式”恰如一股春风,让中华大地的夜晚生机勃勃、璀璨多姿。

    做法

    积极探索提升群众获得感

    健身、阅读、观影、文艺汇演、夜课堂、法治宣传、便民服务……文明实践“夜模式”的服务项目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让城乡大地焕发了新的活力。

    7月22日,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一场“三伏养身”文明集市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养生饮品大赏、八段锦快闪、养生趣味问答、艾草包手工等活动,为居民群众带来贴心服务和趣味体验。

    “开展这场活动,主要目的是服务群众,让群众通过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拥有更多获得感。”江苏省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商明告诉记者,“三伏养身”文明集市是无锡市“点亮星夜”夏季文明实践活动之一。无锡以“夜”为舞台,精心打造“夜服务”“夜分享”“夜体验”等文明实践新场景,延时夜间服务时段,重点开展“清凉一夏”纳凉行动、“文化惠民”悦享行动、“市民夜校”提质行动、“服务到家”便民行动、“致敬奋斗”关怀行动、“点亮星夜”惠民行动等主题行动。如今,“星辰夜校”等市民继续教育课堂开设的AI应用、自媒体建设等课程成为市民新宠,“钟书阅读”暑期书香嘉年华活动帮助未成年人开阔文化视野,“宜博东坡之夜”等文明实践夜间活动让公共文化场馆成为夏夜休闲的好去处……夜校、场馆、体育、阅读、教育、养生、非遗、演出八类活动,正交织成无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四季歌”。

    行至东南,广东省东莞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场、公园、街巷等市民喜爱的夜间活动场所欣欣向荣。东莞依托“文明夜演”小而美、“文明夜市”小而全、“文明夜校”小而精的思路,创新打造“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微音乐会与微演出让市民在方寸之间感受艺术魅力;文明夜市与集市融合“礼、衣、吃、喝、玩、乐”,让文明之风在休闲娱乐中悄然传递。

    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国学园社区的“快乐星期五”系列,精准对接“老中青”三代需求,美妆课、家庭教育讲座、摄影课等中青年课程应有尽有,合唱、舞蹈、乐器公益课堂让老年人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搭子”和人生舞台。云南省蒙自市的群众则在“南湖夜校”的插花、茶艺、刺绣、摄影等课程中拓展爱好、结交好友、尽情享受生活的松弛感。“公益大咖课”更是将艺术、医疗、经济等领域的专业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知识触手可及。

    …………

    各地在推进文明实践“夜模式”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增强其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城市夜生活更有“烟火气”、更具“文明味”。

    思考
    实现供需双方的“双向奔赴”

    参加完成华区的院坝文化活动的李素蓉告诉记者,院坝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她的生活,更是让她告别了“低头族”状态。她希望这样的活动空间和百姓舞台能越来越多,让更多老年人享受文艺带来的快乐。“希望社区能在周末晚上定时开办一个二手资源置换和交易的‘居民集市’,方便大家处理闲置物品。”王丽媛针对文明实践“夜模式”服务内容,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

    面对群众新期待,如何聚焦多元化的需求,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如何让这场文明实践供需双方的“双向奔赴”尽善尽美?

    杨建春表示,首先要充分调研,把群众最需要的服务、最适宜的时间,通过“夜模式”传递给群众,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要主动培育,引导“夜模式”商家和各类资源主体转型,不断创新文明实践服务内容,让其成为“夜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新主体;要广纳贤才,积极引入群众喜爱参与的活动主体,不断充实“夜模式”的服务内容,用新颖的形式让文明实践“夜模式”发挥最大作用。

    商明倡导“端到端”思维,即从群众需求始,至群众满意终。在供需对接上,注重项目设计的亲民性、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互动性,特别是将理论宣讲以分众化、互动化、精准化方式有效融入,推动文明实践有声有色、入脑入心。同时,充分利用创新业态载体,拓宽活动空间,提升参与灵活性,并通过资源整合,让文艺演出、非遗传承、全民阅读等活动资源有效下沉,为晚间文明实践增色添彩。此外,商明建议,依托开放大学等教育载体,借助线下课堂和线上直播,推出法学、管理学等学历教育,让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成为社会潮流风尚。

    针对文明实践“夜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商明提出,要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相邻单位、阵地联合行动,整合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更关键的是,推动夜间模式破圈破局,实现“夜模式”与“夜经济”的深度融合,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多维度生活需求,提升夜间文化格调,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增强夜间实践魅力。杨建春建议,要依托现有条件,分层打造品牌服务点,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激发“夜模式”新活力。同时,构建文明实践“夜模式”的“朋友圈”,组建夜间队伍,探索精品线路,将点位串珠成链,形成特色新经济模式。

当前:1版(2024年08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