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开学经济”变成“经济开学”

 

    编者按

    据媒体报道,6000元的平板、8000元的手机、上千元的耳机、上万元的电脑……距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但准大一新生的开学装备带来一波消费潮。面对商家吹捧的开学“全家桶”“四件套”,动辄“几万+”的开学账单让不少家长直呼吃不消。开学季还没到,一些家长的钱包就“余额不足”了。那么,准大一新生应该如何购买开学装备、如何迎接开学?

 

    财商教育不妨从“开学经济”开始

    ◎ 张立美

    “开学经济”本来属于正常的消费现象。无论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开学,还是准大一新生开学,确需购置一些必要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需要购买书包、文具、文具盒等;准大一新生需要购买行李箱、手机等。但从部分准大一新生的开学装备来看,除了一部分属于确实需要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有的并不属于刚需用品,诸如几千元的平板电脑、上千元的耳机、上万元的电脑等。这些动辄“几万+”的开学装备,显然偏离了理性消费轨道,实质上是攀比心理下的盲目消费。

    家长疼爱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和愿望,本身没有多大问题。但不能变成家长一味地迎合、无节制地满足孩子提出的所有开学消费需求,不能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否则,不仅可能让孩子养成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追求奢侈品的不良消费习惯,还会让孩子在攀比消费下褪去节俭本色,影响孩子良好品质的塑造,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潜在危害不可小觑。

    一些准大一新生在暑假已产生了一笔消费账单,比如旅行、考驾照以及学习其他新技能。面对越来越火热的“开学经济”,无力承担的家长该冷静下来了,应当主动将过度的“开学经济”转化为“经济开学”,不妨把“开学经济”作为家庭开启财商教育的重要契机和载体,而不是一边吐槽、一边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盲目消费需求。购买开学装备,理当按需购买,应坚持实用性、安全性优先。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既让孩子充分了解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也让孩子知道父母赚钱的不易,知道上大学比上中小学需要更大的经济成本,还可以引导已经成年的孩子在假期以打工赚钱的方式,购买自己想买的物品。如此,才能让孩子懂得消费要量力而行,进而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价值观,避免因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走上借“校园贷”之类的道路。

 

    准大一新生要早日学会自力更生

    ◎ 唐伟

    据媒体报道,在舆论热议的“开学经济”中,个别学生面对别人的“准大一账单”,认为自己也要那样,部分家长被迫卷入“烧钱”大军,却心有不甘。

    其实,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准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跨向成年的分水岭,这不仅是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更意味着要逐渐培养自身的自主独立意识、理财能力。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准大一学生利用假期兼职、打工,在开学后发挥个人特长勤工俭学,替父母卸下一些生活的重担,也用劳动为自己赚取求学的生活费。近年来,媒体常常报道,有高考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还在工地打工。这是值得称道的做法。

    一句话,准大一新生不宜将给自己“买买买”,视为家长的绝对义务,是时候学会理性消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了。在部分国家,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成年,就该自立,即使父母很有钱,孩子也需要自己勤工俭学,为自己赚取求学的生活费,大学毕业后更要自己找工作,自食其力。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尝试自主独立,就是展翅离巢,是一种必要的社会化成长。拿购买开学装备来说,有些装备是开学时就需要的,而有些装备是可以慢慢配备或者提升品质的,准大一新生完全可以考虑在日后的自力更生中得到“延迟满足”。

    对于准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已经或即将成年,“准大一账单”不仅仅是一张经济清单,更是一份关于成长与责任的考卷。对于懂事的、对欲望与金钱有掌控力的学生来说,那些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准大一账单”,或许会被其主动划掉。

    大学是对青少年成长考验相对复杂的阶段,大学生需要打好提前量,主动真正成为“自我”,早日学会自力更生,学业发展和个体成长也才具有无限可能。一些大学生没有家庭的有力托举,一路走来几乎全靠自己,同样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为给新生上好自力更生“第一课”,一些大学在开学时设置了“家长止步区”,学生必须独自办理入学手续,或者为独立报到的新生发放“独立新生奖”。引导准大一新生对配齐配全开学装备说“不”,尤其是自觉远离过度“烧钱”,何尝不是引导他们自力更生?有了自力更生的精神之“钙”,大学生在校园里才会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与磨砺。

 

    “开学经济”回归理性需全社会努力

    ◎ 余明辉

    年年开学季,年年消费热。准大一新生的开学装备清单总能带来一波消费潮,这让人不禁要问:开学消费是否合理?是否真的符合学生和家庭的实际需求?

    开学季,电子产品商家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种开学“全家桶”(同品牌的手机、笔记本电脑、耳机等)、“四件套”(手机、平板、电脑、耳机)等促销活动,打出“一站式购齐”的旗号,吸引着学生和家长的眼球。然而,据媒体调查,这些看似方便、实惠的“套餐”,实则可能暗藏着高昂的价格和不必要的消费陷阱。动辄数万元的消费账单,不仅让部分家长直呼吃不消,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助长学生的攀比之风,扭曲学生的价值观。

    必须认识到,“开学经济”并非简单的消费现象,它折射出的是社会消费观念的变迁和学生心态的变化。学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将高档电子产品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而忽略学习工具的本质。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成果并不主要取决于物质条件的优劣,而是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勤奋程度。

    此外,还需警惕商家利用开学季进行过度营销、虚假宣传。一些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夸大产品功能,甚至制造虚假宣传,以误导消费者。这不仅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可能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在推销产品时,必须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不得进行虚假或误导性的宣传。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不法商家在开学季进行的虚假宣传,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开学季的理性消费,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利益,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消费环境和文化氛围。家长、学校和社会相关方面,应当对学生加强消费教育和观念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在学生中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取想要的物品,而不是依赖父母的“慷慨解囊”。比如,学校应当加强消费教育,将理性消费纳入德育的重要内容。

    简言之,开学季的过度消费、盲目攀比之风值得警惕。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实际行动抵制不合理消费。“开学经济”应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积极因素,而非沦为滋生攀比和虚荣的温床。

当前:B2版(2024年08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