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演百态,镜头凝光影
——序《戏影》
◎ 朱丹枫

 

    相对于美术、书法等传统艺术,摄影,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承担着读写光影、记录时代的独特使命。优秀的摄影作品犹如精心雕琢的镜子,映照出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光芒,为观者的灵魂带来净化与升华,形成我者与他者琴瑟和鸣的独特审美体验。读余小武的《戏影——余小武川剧艺术摄影作品》,让我真切感受到,摄影是灵魂的捕手,而表演是精神的外化,当两者碰撞在一起,会绽放出多么绚丽的光华。

    小武致力于用镜头捕捉川剧表演艺术之美,在业界是享有盛誉的。他善于捕捉川剧的韵律与美学精髓,宛如驾驭光影的魔法师,在快门与光圈变换之间,把舞台摄影艺术境界推向高处。《戏影》汇集了他自专职从事川剧舞台剧照拍摄35年来的厚厚几百张剧照,是他心路的展示与心血的结晶,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也成就了一部浓缩的川剧史,必然在文化史、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首先,从审美角度来说,小武的摄影作品极具艺术质感,充盈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他对川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真挚热爱。他的作品极具巧思和创新,常将表演者置于现实舞台灯光与虚拟艺术想象之中,在光影流动、起承转合之间凝练出人物刹那间的喜怒哀乐,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令观者徜徉在光影变幻、色彩灵动的世界中。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在其著作《明室》中提到的关于摄影图像的两个概念:“知面”和“刺点”。

    按罗兰·巴特的说法,“知面”是指摄影图像中普遍吸引观者的部分。在小武这部摄影集中,“知面”捕捉并展现了川剧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包括川剧的服饰、化妆、道具、舞台设计等元素:川剧服饰华丽而精致,每一针每一线都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化妆艺术独具匠心,红、黑、白、蓝、绿、黄、金,直观展示戏曲人物的性格与情感;道具和舞台设计则以大写意、小写实的手法,将观众带入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这些元素相互交织,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摄影集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一切,让人在翻阅之时,体验到高雅华美的视觉享受,并深深沉浸于戏剧的美感之中。而“刺点”,则是图像中偶然的、个人化的、直接触动观者心灵的细节,是不可预测且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与法国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关键性的瞬间”这一概念有相似含义。舞台上某个演员的一个微妙表情变化,或是表演中的一个特别动作,可能成为“刺点”,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摄影师独特的视角选择、光线运用或构图技巧,也可能成为“刺点”,让观者对图像产生强烈的兴趣。这些也都是“关键性的瞬间”。

    舞台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大、动感强,光线和被拍摄物很难掌控。而川剧以其丰富的表情、动作和戏剧冲突著称,没有一定的技术与经验是驾驭不了川剧舞台拍摄的。小武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抓住舞台上的精彩瞬间,习惯于事先熟悉剧目,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剧团、和演员交朋友,向有利于精进舞台摄影艺术的各色人等请教,长此以往,积累起异常独特的创作经验。在他的敏锐观察和技巧加持下,将角色在关键时刻的情绪爆发或戏剧转折点,转化成一张张富有表现力和深意的照片,其作品常常呈现出一种看似平凡却奇崛的冲击力,极具艺术美感。

    其次,从传承文化角度来看,《戏影》记录了振兴川剧的历程,几乎涵盖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振兴川剧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演出,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见证,可帮助后人了解川剧表演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1982年,中共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在全国揭开了戏曲振兴行动的序幕,川剧事业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与创新共进,剧目与人才辈出,戏曲普及、市场开拓、理论研究、转化创新等都取得了辉煌成绩。一批优秀剧目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等重大奖项。涌现出以魏明伦、徐棻、汪隆重、谭愫、谢平安、沈铁梅、陈智林、田蔓莎、陈巧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川剧名角名家,涌现出一大批川剧舞台表演领军人物。到2006年,川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突出成就的背后,是邓小平同志对川剧情有独钟的特别关怀,是中共四川省委对传统戏剧“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系列方针的远见卓识。这些人和事,共同见证了川剧艺术拥抱变革、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光辉历程。而小武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全过程,见证了川剧艺术跌宕起伏的时代命运。这本摄影集,为川剧艺术的赓续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资料,可以说是研究川剧发展史的第一手资料。

    小武用自己的方式,承续着川剧写历史、唱当下、咏古今的艺术基因,生动展现了川剧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如何迎难而上、逆势焕新的勃勃生机与旺盛活力。这既极大地增强了川剧人的文化自信,也对当代川剧艺术如何表达新审美、唱响新时代提供了有益借鉴。从这个角度看,《戏影》甚至可以说是一本川剧艺术史、演出史和文献史。

    42年来,小武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精心创作,以镜头聚焦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等,为艺术家留影,为川剧艺术存史,为大时代留痕。赏小武拍摄的舞台剧照,不仅能感受到舞台艺术的巨大魅力,也能切身体味到众多主创团队的辛勤付出和取得成就后的喜悦,增添了舞台所不能呈现的艺术纵深感,让人不自觉地进入似真似幻的艺术世界寻找自我,在精神本体上同表演者的精神世界无缝衔接,让川剧艺术所传达的真、善、美,自然而然地融入观者的灵魂深处。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窃以为,这本摄影集不能仅仅看作是小武的个人艺术作品,它已经成为一段时期、一个群体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连接着文化艺术与受众群体。对于那些曾经熟悉川剧、热爱川剧、欣赏川剧的人来说,摄影集能够唤起他们最美好的审美记忆,重回那激荡人心的表演现场;对于那些不熟悉、不了解、未接触川剧的人来说,摄影集又是一扇观察窗口,通过精美的图片感受川剧的魅力,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小武的川剧舞台摄影作品无疑是美的,美得让人过目不忘。这一方面固然有道得明或道不明的艺术、技术、灵感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他善于捕获舞台演出的细节,善于领悟作品传递的情感,借助“关键性的瞬间”的捕捉强化视觉冲击,使其作品具有细腻、精准的独特艺术风格,让观众在欣赏摄影作品的同时,能深刻感受到川剧本身的韵味;比如,他的创作总是带有记录历史时刻、保存文化记忆的“崇高感”,似乎带有某种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魔力,不仅记录现实世界的瞬间美好,启发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考,而且总是希望通过一幅幅图片,表达对人性光辉的追寻和对社会进步的向往,总是寻求一种审美体验和个人情感触发的可能性,让摄影作品真正成为连接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而另一方面,更让我感佩的,是小武对川剧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川剧舞台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他看来,“混”剧场是最惬意的事,也是他人生经验最丰富的时刻。他常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吸引人们走进剧场、爱上川剧,让川剧艺术扎根,让表演有魂,让川剧艺术“活”起来、“动”起来。

    愿小武不断用摄影艺术提升舞台剧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全新的、更加生动的舞台摄影作品,诠释和弘扬川剧精神,创造更加具有吸引力和体验感的舞台摄影艺术新场景,在川剧艺术高质量发展之际开出思想之花、绽放智慧之光。

 

当前:4版(2024年08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