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2%。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安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共同责任。
未成年人上网面临多重风险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移动上网设备价格与流量资费水平持续下降,各类互联网服务发展迅速,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相关数据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休闲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但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便利和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迷等多重风险。
北京市民孙杰(化名)发现,自己读小学的儿子总是半夜偷偷拿手机“刷”短视频。“我明明设置了青少年模式,晚上10点之后需要家长输密码才能登录,怎么还能玩呢?”
通过暗中观察,孙杰发现了原委。“即便使用青少年模式,孩子只要退出当前账号,用另一个手机号重新注册一个新账号,就能避开青少年模式。”孙杰表示,“我认为这样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很难严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无独有偶,13岁的洋洋(化名)在手机上浏览某游戏相关信息时,看到游戏主页下方有人称添加微信就能免费领取“迷你世界”游戏的限定皮肤。
洋洋看了非常心动,迫不及待添加了这位蔡某的微信号,并按照对方的要求扫描领取皮肤的二维码。不想,刚点击领取皮肤,却弹出警告页面:“本次领取确认,由于该微信存在异常,导致扫码错误,检测到该账号涉嫌盗刷皮肤,如果不在30分钟内解除封禁,你的账号将会被封锁,罚款20000元以及父母坐牢两年。”
这一警告在很多成年人眼里显得非常离谱,但着实把未成年人洋洋吓坏了,他忙问蔡某该怎么办,蔡某解释说是因为洋洋使用的手机设置了未成年人防沉迷模式,需联系专门人员予以解除,并让洋洋添加一位洪某的微信号,并且强调不能让家中长辈知晓。
陷入恐慌的洋洋立马添加洪某,按照洪某的要求,背着父母将爸爸支付宝账户内的1万多元,全部转到了洪某提供的账号里。结果,洪某收到钱后,立马拉黑了洋洋。
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方式花样百出。虚假游戏道具、解除防沉迷限制、红包返利、直播拆卡……不法分子从诱骗未成年人提供个人信息、密码,到直接操控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操作,诈骗手段隐蔽,令人防不胜防。涉未成年人电信诈骗案件频发,再次凸显了网络环境安全的重要性。
多方合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不良信息传播,短视频、游戏沉迷,网络诈骗、盗骗个人信息……长久以来,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一直备受关注。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各地积极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多形式、广触角,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系列行动——
北京全面启动“互联护苗2024”主题网络活动,紧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题,开展了针对突出网络乱象的专项整治行动,打造了丰富多彩、内容鲜活的网络宣传作品,组织了富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亮点活动。昌平区“守护在身边,助苗健康行”互联护苗主题活动走进昌平职业学校;门头沟区推出“绿水青山门头沟 同心护苗伴成长”之网络举报、网络辟谣系列主题条漫;通州区启动网络普法暨“互联护苗”活动,7名网络普法官集结,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房山区围绕“科普辟谣”“防范诈骗”“AI换脸”等主题,推出8期主题短视频……各具特色的活动,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健康成长提供有益引导。
河南省宣传、网信、检察、公安、文化广电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各地迅速响应,组建专项执法行动工作专班,对属地内从事MCN业务的单位、从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的单位、网吧、电竞酒店、未成年人智能终端产品销售商家开展走访检查,了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开展普法宣传,指导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浙江杭州市近年来每年举办网络法治宣传周活动,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案例作为重点宣传内容,编印青少年网络素养漫画读本,制作“杭小网”“杭小信”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动漫短视频,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同时,持续开展网络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生态问题,有力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合法权益。
江苏苏州市检察机关突出放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融合履职聚合力,切实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努力防范化解风险,促推其他保护力量共同净化网络空间,合力构筑安全“绿盾”。同时,从源头预防上花心思、出实招,依托“法治副校长”等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普法教育,覆盖全市中小学、职业学校。
此外,不少平台也加紧升级完善青少年模式、未成年人模式:快手形成了包括限制未成年人私信功能、限制陌生人关注未成年人、隐藏未成年人地理位置等八大功能的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模式;西瓜视频从2024年起对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
(综合光明网、人民网、《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