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建议加强诗歌教育,一些地方积极开展诗育活动——
让诗歌成为孩子们心中那道光

 

    8月5日至6日,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等联合举办的“首届青少年诗歌教育学术研讨会”“诗育工程启动仪式”以及“第一届中国繁星诗会颁奖仪式”在宁夏银川顺利举行。诗歌研讨、诗歌教育以及童诗创作颁奖活动同期进行,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及儿童诗歌爱好者齐聚一堂,共话儿童、青少年诗歌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共商诗歌教育的繁荣大计。

    与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指出,诗歌教育在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审美及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孩子们“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吕进今年6月撰文指出,在古代中国,诗育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更离不开读诗。儿童天然是诗人。他们自由于逻辑世界之外,上天入地,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鲜,是世界万物的命名者。儿童的认知方式和感觉系统,都贴近诗歌。

    他说,对儿童普及诗育,是塑造儿童的人情、人性、人道的重要路径。儿童处于人生的童真阶段,幼稚可爱,可塑性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就给诗育赋予了严肃的使命。在形式多种多样的诗歌活动中,诗育引导儿童区分美与丑、枯涩与丰富、鄙俗与高雅,致力于给儿童以诗美的熏陶,让儿童创造、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以诗育人,诗意人生。在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有些失衡,造成了人文情怀的某种失落,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育的必要和紧迫。

    今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费祎撰文指出,“不学诗,无以言”,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往往是从韵语、童谣、儿歌开始的。诗歌对于青少年有着特殊的功用,尤其是儿童,他们心性纯粹,对世界充满好奇,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可以从诗歌中获得深远且多种多样的愉悦。

    他认为,如今,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而借助诗歌,将自己独特的日常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出来,对于乡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当前,国内已有部分公益组织采用在乡村地区开设诗歌课的形式,对乡村儿童开展诗歌启蒙教育,这些诗歌启蒙教育实践证明了诗歌对于当下乡村儿童的价值。

    翁城孩子的诗,究竟有什么魔力

    对乡村儿童开展诗歌启蒙教育,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地孩子的诗已从书声琅琅的校园走向烟火气十足的菜市场,前不久,“翁城孩子的诗”又有了专属主题巴士。未来,“翁城孩子的诗”说不定还会出现在站台上、灯箱里。

    翁城孩子的诗,究竟有什么魔力,得到如此偏爱?诗歌,这种成人世界的奢侈品,是如何走进翁城乡村,成为孩子们的光?

    一切要从去年春天说起。那是一个雨天,一个戴着贝雷帽的年轻女孩儿在翁城1号粮仓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诗歌公益课。短短一节课,24名10岁左右的孩子们便共同创作出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1号粮仓的秘密》。

    从此,诗歌的种子在小镇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一年半来,翁城诗歌讲习活动从1号粮仓走进校园,开展活动逾80次,几乎覆盖所有翁城小学生。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超过2000首。收录113首优秀作品的《翁城孩子的诗》于2023年9月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出版。

    孩子们的诗被精心投放于小镇的各个场景,在中心小学的高塔上,在烟火气十足的翁城肉菜市场,在泛着乡土记忆的农耕艺术馆,在艺术气息浓厚的民宿玻璃窗上……“翁城孩子的诗”渐渐成了翁城的意象之一,还登上了今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六一”晚会。今年8月19日,一辆满载童真诗意的“翁城孩子的诗”主题巴士从广州市革新路(光大花园)总站首发启程,在羊城文化地标间穿行,一路飞扬,奔赴一场前所未有的秋日诗会——于8月23日举办的岭南乡村少年诗歌大会。

    岭南乡村少年诗歌大会由韶关市文联、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中共翁源县委宣传部、翁城镇人民政府主办。它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为乡村孩子举办的诗歌大会,致力于延续弘扬诗教传统,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

    岭南乡村少年诗歌大会是翁城诗歌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而翁城诗歌教育面向乡村少年开展,具有许多亮点,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留下了许多关于“诗和远方”的故事。

    期待更多地方积极推动诗歌教育

    据报道,翁城诗歌教育正逐步向全国多地推广,至今已在广州及湖北、海南等地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不少接受媒体采访的家长表示,期待更多地方积极推动诗歌教育。

    一位教育界人士认为,西南大学相关机构举办的“首届青少年诗歌教育学术研讨会”及“诗育工程”正式启动,为儿童、青少年诗歌教育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各地政府、教育、文化等部门和学校、家长都要意识到,爱上诗歌是一种有意义的审美行为,会写诗歌是一种思考力、创造力的体现,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善莫大焉。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著名诗人杨克说,培养孩子爱诗懂诗,并不是说希望他们都成为诗人,而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一种热爱生活、拥抱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的心态。

    媒体记者张贵勇建议,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组织乡村少年诗歌大会、国际儿童诗歌节等,延续弘扬诗教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学校教育层面,可以在诗歌创作比赛、诗歌朗诵会、诗歌品味鉴赏等活动中,引导学生爱读诗、善写诗,掌握写诗的基本方法,在品读优秀诗歌的过程中也成为“下笔如有神”的小诗人;在家庭层面,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鼓励孩子以诗歌的方式表达情感,通过写诗不断感受美、追求美。当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中有诗歌陪伴,心灵自然变得饱满,未来更为可期。

    (综合自《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晚报》《韶关日报》等)

当前:5版(2024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