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民族团结之花 育共同幸福之果
——青海西宁市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工作
◎ 樊永涛 唐守昀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先行先试,全面推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工作。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荣誉,是唯一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的省会城市,7个县区均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西宁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一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创示范”目标,加快构建“5+N”工作体系,率先起草《西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条例》,逐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出台《西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评指标体系》,推进创建工作标准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有机融合。累计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家、教育基地1家,省级示范单位15家、教育基地13家,市级示范单位200家、县区级示范点363个。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西宁市持续推进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构建行动,建成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展馆(厅)、主题公园。挖掘丹噶尔古城、大通明长城等“三交”历史文化资源,展现雪域高原上中华民族水乳交融的故事。邀请专家学者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队伍,进机关、企业、社区、农村等举办理论阐释、政策解读等巡回宣讲。打造“红色青海场馆”“民族非遗文化长廊”等校园宣传阵地470个,通过课堂融合、社会实践等方式讲好思政课,让青少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宣传者、推动者。制作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系列宣传片,印发口袋书17万本,持续在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宣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西宁市纵深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十项行动”,开展“牵手相伴·共同绽放”等主题活动,先后组织4899名各族青少年赴北京、江苏等地研学交流、联谊交友。搭建“青洽会”“城洽会”等平台,举办西宁市“双50”重大招商项目推介会活动,吸引东部地区各族群众来宁就业创业,开展东西部协作“红石榴就业”行动,累计转移劳动力就业32.8万人。深入开发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推出以“冬游西宁·惠享夏都”为主题的5大板块14项冬春季文旅惠民活动。打造以西海路“豹街”、大新街夜市为代表的集表演、美食、文创等众多西宁特色元素为一体的文旅街区, 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等赛事活动为平台,推动形成以赛事为媒、文旅搭台、农商唱戏的生动局面。

    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西宁市将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创新推动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信息网络,建立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及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物业共同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全市社区实现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施行“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累计打造67家市级、167家县区级社区“石榴籽家园”。创新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畅通“接、派、办、督、评、报”等环节,累计受理群众诉求22万余件,群众诉求办理质效不断提升,成为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西宁市坚持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2.1亿元,实施项目457项,带动21万户农民增收,2023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497元,同比增长3.6%,让各族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累计投入资金12.85亿元,推进养老服务“五个一”工程,建设764个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148个爱老幸福食堂,获评全国10个养老工作成效明显城市之一,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当前:B1版(2024年08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