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出圈”?
 ◎ 本报记者 卢瑶

 

    无需远行就能参观博物馆,还能让千年古物在掌中放大旋转,一窥其细微之处;还能在字里行间自由穿梭,标注自己的感悟与遐想;一键触达就能聆听传统音乐的旋律,还能尝试自己演奏,让音乐在指尖流淌……数字化时代,人们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可以多样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

    过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仅仅局限在实体博物馆、图书馆或文化活动中,接受范围有限,容易受到地域、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数字技术已经运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保护、转化、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乘着数字时代的东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出圈”呢?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象 数字时代让传统文化之美受众增多

    “我没想到历史文物可以变得这么酷!”今年4月,“00后”手游玩家文一杰在短视频平台浏览游戏相关视频时,看到一款角色新皮肤——“海月-金乌负日”皮肤的宣传视频。“当时就觉得设计太酷炫了,角色的金色长发由太阳神鸟的金色羽翼幻化而成,额头还有古蜀青铜器造型的装饰,所以我赶紧入手了这款皮肤。”文一杰告诉记者:“这款皮肤是游戏方和金沙遗址博物馆合作设计的。用了这个皮肤后,我对金沙遗址以及相关文化产生了兴趣,还专门去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

    数字时代,培养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关键一环。记者了解到,这款皮肤的设计以古蜀文化为灵感来源,融入金沙遗址标志性的太阳神鸟、黄金面具、青铜器等核心元素,让游戏主角将古蜀人的希望与梦想“穿”在身上。此外,该皮肤背景故事的设定,基于金乌负日的传说以及考古出土的古蜀纵目面具进行二次创作,让网友跟随故事,体验一场古蜀的冒险之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网友对古蜀文化的兴趣。

    这段时间,浙江省台州市市民陈梁常常点开一款古诗词APP。“刚开始只是为了给孩子辅导作业,但后来我发现这个APP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丰富了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我的精神生活。”陈梁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点开APP就能被里面优美的诗句和深远的意境所感染,带给我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作为相关从业者来说,数字技术能够让他们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快捷地展现出来。

    “大家看这个葫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寓意着福禄双全、健康长寿。”近日,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刘楼乡村民陈宁夏正在直播平台介绍文玩葫芦。陈宁夏从事文玩行业,目前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了店铺。去年,陈宁夏开始用直播的方式介绍文玩产品,吸引潜在客户。“我在直播时除了向老顾客介绍产品,也会讲解一些浅显有趣、关于文玩的故事,以及文玩的制作过程。”陈宁夏说,通过“电商工作室+种植基地+加工作坊”的经营模式,还带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增收。

    探索 数字技术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应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保护技术,构建遗址和文物的数字资源库,通过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文物和遗址核心区域的实时监测;利用多语种、多方式的智慧导览系统,为观众提供多元化的讲解体验;开创考古时空门、VR眼镜、知识驿站、“万物之境”数字展墙,给观众开启沉浸式观展之旅;金沙云观展平台集中呈现了展览的VR全景、线上数字展览、3D文物展示等,满足不同观众的一站式观展需求……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金沙遗址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从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等方面着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智能化的观众服务体系。

    和金沙博物馆一样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的相关部门还有很多。湖南美术馆让齐白石的《万竹山居图》从二维平面幻化为三维空间,木桥、竹林、飞鸟、溪水融为一体;甘肃敦煌借助物理渲染等科技手段,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敦煌藏经洞室藏6万多卷珍贵文物的厚重感;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开设全国首个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全场域行进式近景沉浸体验项目,引领观众以第一视角体验太虚幻境之旅……

    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传统文化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焕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并以新的姿态走向未来。今年3月以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秀发起的“中国青海·发现青绣50000件数字化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采用了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展示和数字化营销等技术,使用高清相机、3D扫描仪等设备对我20多年来收集的所有青绣非遗作品进行数字化采集,将其转化为数字信息,再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数字化图像进行色彩还原、细节增强等处理,使非遗作品更加逼真、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陈玉秀向记者介绍道,截至目前,50000件青绣藏品已完成拍摄,正在进行建立青绣数据库工作。

    展望 让传统文化为网络文明提供“活力源泉”

    在网络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还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发展,使网络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如何更好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化的传承与创新?未来,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有着更好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推网络文明发展?

    “要不断提升数字化文化服务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强大动力。”金沙遗址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吴彬表示,未来,金沙遗址博物馆一方面将不断推进创新技术的应用,注重技术与文化的结合,关注观众体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为文物数字展示开创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将拓展文物数字展示的应用场景与价值空间,推动文物数字化的跨界融合与国际化传播。

    “互联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陈玉秀认为,“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更好地梳理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设计元素、文化意义,最终准确地提炼出它们的文化基因,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以便更好的保护它们。同时,以我们青绣为例,通过数字技术可以衍生出更多青绣产品,推动青绣产业发展,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就业和地方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江苏省海安市委网信办工作人员李兆清认为,现如今,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内涵,为网络文明提供了一种正面的引导力量,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李兆清建议:“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对道德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谣言、诈骗等不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同时,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和伦理观念与现代网络法律法规相结合,制定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引导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当前:A1版(2024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