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科普一个医学小知识”“营养师教你科学饮食小妙招”“三甲医院医生教你正确洗头”“怎么缓解腰肌劳损”……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层出不穷的科普信息环绕着我们,人们本着相信科学的信念,践行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科普视频提供的观点。该怎么鉴别这些口吻专业,穿着“白大褂”,一副医学、科学工作者样子的人嘴里说的科学知识?
今年6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为了遏制虚假的健康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制定了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从发布、传播、监管、社会监督等多个环节发力,规范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健康知识发布和传播。明确要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负责编辑与审核健康科普知识,制作、发布和传播的健康科普信息还应当由相应领域的专家进行审核,保证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科普信息流的 真实性与普适性存疑
哪些领域更易产生伪科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袁汝兵分析,一方面,一些前沿的、认知门槛较高的科学问题,往往处于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定论。另一方面,医疗卫生、饮食保健等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领域的科普更契合公众需求,容易产生较高的关注度。因此在这些科学领域都容易滋生伪科普。
健康科普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但健康科普的复杂性也随之增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迪指出:“健康科普短视频发布主体丰富,但发布主体的身份、资质、发布目的等因素直接影响健康科普短视频的质量,进而对受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提出挑战。”
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或短视频。开头都“科普范儿”,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然而不久就画风突变,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这些奇葩“伪科普”广告基本上都有利用日常经验编织科学神话、援引国外研究数据显示权威、以科技术语和国际荣誉吸引眼球这些特点,用以证明其科学背景。
90后魏媛媛近期就深陷这样的困境之中——家中的保健品堆积如山,从补钙强骨到健脾养胃,父母满怀憧憬地尝试,坚信“营养补充,多多益善”,却不知对“伪健康”信息进行甄别,存在重重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魏媛媛自己也未能逃离这股信息洪流。
尽管网络平台对医生资格认证有着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但仍不乏非专业人士避开身份认证,以医生形象示众。“有些健康科普短视频发布者会身着白大褂,但并不是认证医生。一些老年人往往更容易被视频中的形象诱导,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消费。”魏媛媛感慨。
有媒体深入采访发现,一些健康科普账号背后有着一条运作链条:由医生出镜,运营部门拍摄剪辑发布内容,并负责广告投放,再由客服部门维护评论区、回复私信,通过能拉动网络流量的“话术”将粉丝转化为医院患者。在非专业、非正规团队运作下,出现了一些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的“网红医生”,让有些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
也有相关从业者表示,目前,自己团队中没有医疗专业背景的成员。“之前有一个学护理的,后来被调到客服部了。”这些非专业人士写文案时,把从网上东拼西凑的科普内容进行“加工”。医生只是在拍摄前大概看一下,忙的时候甚至拿过来就念,起不到把关作用。
真伪信息需要多方合力分辨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人人都能通过各类平台发布和接收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但由于没有门槛,网络科普的质量参差不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成员王明宇认为,大量的科普信息涌入互联网,可能导致公众无法分辨真假、优劣,造成信息过载,甚至发生“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
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其中特意指出“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为重点整治突出问题。冒充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
航空总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邢岩一直致力于医疗科普工作。她认为,医生应正确对待医疗科普视频,关注社会热点和民众需求,针对常见疾病、健康误区等问题进行专业的科普宣传,而不是追求“流量为王”。同时,她提示公众保持理性,提高健康知识素养,对于网络上的医疗信息,审慎地加以辨别和筛选,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防止伪科普挤占真科普的传播空间,使真科普更好地触达受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大科普格局。
北京科学中心副研究馆员孙小莉表示:“对于有意、无意传播的伪科普内容,平台应有相应的监管、处理方式,全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对平台处理伪科普的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要织密法网,加大对科普法的宣传力度,加强法治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副教授、石油之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杨振清表示,大多数主流社交平台和内容发布平台都有一系列规则和政策来限制伪科普内容的传播。“一方面,平台禁止虚假信息、欺骗性内容以及违反科学事实的内容发布。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搜索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筛选。平台通常会使用算法评估内容的权威性、可信度和相关性,从而确定搜索结果的排名。”
但这远远不够。有媒体发现,尽管众多网友驳斥某“造谣博主”“胡说八道”,但在官方辟谣后仍未见平台干预。
“在进行科学知识搜索时,搜索结果的排名通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容质量、相关性、用户行为、商业行为等。传播平台一般会采用技术手段,例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辅助判断搜索结果的真实性和质量,但这并不能完全保证结果可靠。”王明宇说。
法治建设是实现大科普目标的根本保障。同时,知识的生产者化身知识的传播者,科研人员变身为科普博主,也有助于让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明白晓畅,让科学知识更好地惠及公众。
面向群众所需及时“蹭热度”科普
8月22日,科技部网站发布《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关于表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对2020年以来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个人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激励广大科普工作者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鼓励更多专业人士推开科普大门,用真科普打败伪科普,一些人已经在路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成员王明宇的另一个身份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即使工作繁重,他也会抽时间为大众科普医学知识。
王明宇总结了一些让科普得到更好传播的“窍门”。“要科学合理地‘蹭热度’,针对受众痛点进行科普。同时使科普语言更贴近网络,增强科普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24年长沙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将于9月下旬举行,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届时,将有一系列精彩活动陆续开展,还将有一批科普场馆对外开放。其间,将聚焦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科技等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持续开展科普活动,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创新基地常态化开放;围绕民生科技、卫生健康、食品安全、低碳生活等公众关注热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服务。
同时,坚持分类施策,实施精准科普。面向领导干部、公务员等政策制定者,开展政策理论和高端产业创新成果知识普及。面向高校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核心技术、交叉学科知识交流。面向青少年,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科学实践活动。
自2020年以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貉已经在上海超过300个小区及绿地被发现。“上海貉看松江,松江貉看御上海。”这句在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中流传的话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御上海社区里貉的数量。这一现象一度引起小区居民的忧虑和恐慌。为进一步普及貉相关知识,日前,上海市首个“貉谐社区”科普馆在松江御上海小区建成。
“貉谐社区”科普馆位于松江御上海小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馆面积约50平方米,科普馆采取场景复原、互动体验、多媒体展示、立体浮雕的手法,模拟貉在社区的生活栖息地,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貉谐社区”,通过触摸式听音物种肖像、旧物改造、翻翻墙、绘本、创意展板等,让参观者能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加深对貉的科学理解。
中国科学院发布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双碳”科普成为其中重要内容;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依托“中国天眼”建起特色天文小镇,热爱天文、崇尚科学的访客纷至沓来;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杜兆江发起成立西安市中心医院眼健康科技志愿服务队,一边义诊,一边普及科学用眼知识……
2004年,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首个全国科普日应运而生,至今已持续举办活动多年,让大众的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
(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