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阳泉市坚持“两个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形式、创新载体,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
部门联动
构建立体化的工作格局
阳泉市坚持“文化兴市”,以文化之根熔铸城市发展之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把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统筹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等职能单位和群团组织,调动文化队伍、道德模范、非遗传承人、劳模工匠、青年人才、退役军人、最美家庭等不同群体,发挥公共文化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培训机构、养老机构等活动阵地优势,共同策划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题活动,确保节日文化的丰富性,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2024年七夕节期间,由阳泉市文明办主办“七夕话幸福 美德铸家风”家庭故事分享会上,市妇联、市委人才办、市双拥办等单位从不同侧面推荐的6组家庭,讲述了各自关于爱、成长与陪伴的动人故事。
载体创新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2024年春节期间,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美术作品呈现在大阳泉古村街巷上,吸引众多群众驻足。从原来的歌舞晚会、专题节目到如今的民俗体验、群众快闪、“文明实践集市”、诗歌创作、文化游园、游戏闯关……群众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不断提升,节日活动已由单向式转变为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阳泉市有丰富的非遗项目,“平定布艺”“朝阳堡打铁火”“盂县土豆饼制作技艺”“盂县剪纸”“珐花器制作工艺”等传统技艺根植于阳泉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之中;跑马排、摆灯碗、牛斗虎、扇鼓等传统文艺形式特色鲜明,历史文化悠久。阳泉市充分利用这些特色资源,从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使节日文化活动更具地方特色,更有吸引力。
深挖内涵
紧扣新时代的发展脉搏
4月3日,阳泉市“忆清明 颂先烈”原创诗词评选诵读活动在儿童朗诵《清明的雨》中拉开序幕。活动征集到70余件原创作品,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15名。《清明的雨,是人间最好的祭词》《七亘之魂》《无名烈士墓前的怀想》等优秀作品以配乐朗诵的形式呈现于舞台,穿插老兵访谈、军营情景剧等。这是近年来阳泉市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一个缩影。春节、元宵节的崇德向善、团圆平安,清明节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端午节的爱国主义精神,七夕节的忠于爱情、家庭和睦,中秋节的阖家团圆、欢庆丰收,重阳节的孝老敬老、健康长寿等主题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光芒。
阳泉市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与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让“我们的节日”真正深入人心。
走进群众
开展接地气的实践活动
近年来,“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主题活动成为传统节日期间群众关注度高、参与面广的活动形式。阳泉市依托全域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突出邻里守望、关怀慰问、惠民利民、移风易俗等内容,让群众成为节日活动主角,展现群众求乐求美的精神风貌。
2023年重阳节,平定县东城城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健康义诊、义务理发、社保代办、移动业务、小家电维修、智慧助老、防诈宣传等众多助老便民志愿服务专场活动;高新区盛世新城小区院内,在10余名志愿者帮助下,6对金婚老人身着中式传统婚服,在“爱在深秋·情暖重阳”浪漫背景下,十指相扣,留下一张张温馨甜蜜的合影……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搭起百姓舞台,常备志愿服务队“示范带动”,群众文艺队伍“走亲串门”,驻地单位“互联共建”,社会公益力量“奉献爱心”,广大志愿者“用心用情”,推动“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活动在基层广泛开展,将节日温暖和文明力量送到城乡各个角落,让传统节日更好浸润百姓心田。
媒体助推
提升视听内容传播实效
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宣传导向作用,市县两级新闻媒体在每个传统节日开展集中性报道,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立体式宣传,让市级活动唱主流,县级活动聚人气,村(社)活动接地气,形成浓厚节日氛围,唤醒群众的节日文化记忆。在《阳泉日报》开设“精神文明建设”专版,在阳泉新闻网、阳泉广播电视台、黄河新闻网阳泉频道等新闻阵地,“阳泉郊区之窗”“网信阳泉”等微信公众号开设“网络中国节”专栏,大力宣传节日民俗文化,报道节日活动开展情况,发表短评,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同时,顺应互联网传播格局变化,拓展线上活动阵地,提升视听传播效能。2023年“我们的节日·七夕歌会”以乐队Live和线上直播的形式打造专属于年轻人的云端歌会,《爱要坦荡荡》《牵手》《愿得一人心》等经典曲目吸引5000余人涌入直播间,线上实时收看互动,现场邀请金婚夫妇畅谈婚姻感悟、家庭生活,感染力十足,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