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聚焦城市基层党建“组织、服务、治理、发展、保障”五大体系建设,探索推行“组织圈”“阵地圈”“服务圈”“活动圈”“邻里圈”五圈融合工作法,不断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建强“组织圈”
织密社区队伍“一张网”
联席会议制度“扩权”。全县27个城市社区探索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将“双报到”联建单位、社区工作者、社区兼职委员、网格员等纳入参会范围。2024年以来,该县召开“党组织+居民说事会”、社区党委会议、联建单位推进会等会议81次,形成定期沟通、上下协同、互联互动的大党建工作格局。
社区队伍保障“赋能”。沿河县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主心骨”作用,统筹各网格内大学生、优秀党员、离退休干部、退役军人、法律明白人等群体,不断调整优化网格设置,合理划分80个网格,建立网格党组织80个,新招聘专职网格员34名,配备兼职网格员123名,形成严密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
拓宽“阵地圈”
延伸社区空间“一条链”
构建“大邻里服务圈”。该县加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优化办事窗口等各项功能布局,建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7个,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配套建立日间照料中心6个、文娱健身中心10个、“4点半课堂”15个,不断夯实社区服务水平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建设“赋能中心”。整合城市党建联盟、城市人才驿站、助农直播间、创业孵化基地、路演大厅、农特产品展厅等,建成乡村振兴赋能中心,推动建立条块整合、信息集中、协同融合的城市基层现代化治理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充电赋能。
打造“红色物业”。充分发挥物业行业党委统筹作用。逐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物业企业和业主委员会为主体,驻区单位、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模式。
做精“服务圈”
拧紧社区管理“一股绳”
“一格四员”问事。建立以联户长和专职网格员为网格工作力量主体,网格长、社区工作者专兼职相结合的治理队伍,每个网格建立微信群“网格生活圈”,有效发挥联系服务功能。
“党员干部”理事。通过建立网格微信群将群众事项反馈给联户长、网格员、社区干部、驻村干部,由社区干部、驻村干部集中代为咨询或办理,解决群众来回跑、多次找的问题。推行“三查一会商”、驻村工作队“百日大走访”“网格定人”、专职网格员“巡访”制度,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排查整改安全隐患,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社区两委”议事。严格按照“四议一审两公开”的原则讨论决策社区重大事项,充分用好“双报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制”等互联互动工作机制,将27名社区民警纳入社区兼职委员,参与“社区两委”议事决策,推动资源、资金、人才向社区倾斜,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
丰富“活动圈”
连接社区群众“一条心”
“主题党日”强初心。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社区党支部、各网格党小组召开党员大会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等廉政警示教育案例30余次,社区广大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更牢、政治底色更浓。
“业务培训”增信心。整合省、市、县三级培训资源,依托县、乡党校和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实现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全覆盖。将新上任社区工作者纳入县委党校培训计划,由县委组织部分管同志和县委党校教师针对性进行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履职能力。
“志愿服务”暖民心。社区组建党员先锋、巾帼宣讲、文艺演出、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妇女联合宣讲、文艺演出等活动和服务100余次;通过“社区党课”“红色大喇叭”、制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基层宣讲员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开展宣讲30余次;由1名社区工作者+1名网格员,为周末、假期无人照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商户子女等提供托管服务等,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落地落实中,社区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认可度不断提升。
和谐“邻里圈”
下好社区共建“一盘棋”
“村规民约”共治。社区结合实际建立居民公约并积极践行,引导居民在公序良俗、社会公德、言行举止等方面形成一套行为规范,开展小区“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活动40余次,激发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找出社区治理“最大公约数”,用“小约定”撬动基层“大治理”。
“积分超市”推进共建。街道制定推出积分奖励机制,打造积分兑换超市,按各类先进评比、志愿服务时长、难度等要素量化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实物,不断激发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热情。
“数字技术”共享。探索开发社区“1+1”线上小程序,将社区人口分布、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就业就学等信息录入系统,集社区党建、宣传、治理、民生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实现社区治理服务高效化、便民化、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