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进化路径探讨
◎ 师文岭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文明亦在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全国各地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持续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呈现出百家争鸣、你追我赶的创建局面,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极大提升。目前,城市创建由“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进化,更需要各地拿出统揽全局的顶层设计和对标聚焦的精准落子,推动文明创建华丽蝶变,实现城市发展向上向善。

    一、抓融入,把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各环节

    城市的文明程度是一座城市现代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各个方面,需要用系统观念谋划推进,不断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一是融入城市规划。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文明建设要想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离不开详尽的规划。一方面要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融入各职能部门,把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与各项事业共同推进。

    二是融入城市建设。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完善体现文明要求的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垃圾分类处置能力建设,打造覆盖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链条系统,形成推进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步伐,配套推进社区小区、主次干道、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停车场、无障碍厕所、无障碍扶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和城市健身广场,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参与文体活动。加快适老化设施建设,收费服务窗口要保留现金缴纳功能,特殊路段要加装防滑地垫,部分公共区域要配置部分紧急报警报医按钮。

    三是融入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水平是城市文明的直接体现。要强化沿街店铺日常管理,每个店铺都要签订“门前五包”承诺书。要强化流动商贩日常管理,合理划定经营范围,明确经营事项,让城市充满人间烟火气息。要强化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在做好常态保洁基础上做好“盲区”治理。要强化非法小广告日常管理,从源头治理入手,严厉打击非法小广告的制作、流通、张贴各个环节。要强化公共厕所日常管理,切实消除厕所异味,合理摆放清洁用品,给市民创造文明如厕环境。

    四是融入城市景观。城市建设不仅仅是高楼大厦、霓虹闪烁,更应该是充满文化气息、体现文明要求。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文化企业在城市主要干道、商业大街空闲空间开设小型书店、书吧、书咖,让群众能随时随地开展阅读,让书香为社会发展赋能。改造新建部分主题公园广场,增添廉政文化、书香文化、拥军优属、诚信建设、文明礼仪等元素,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在公共场合和服务窗口设置各种形式的提示提醒,引导市民自觉排队、遵守秩序、服从管理、保持整洁。在景区景点设置一批与景区相符的文明提示宣传语,开展文明旅游主题宣传,提醒游客市民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做到文明游览。依托城市河流景观带、红色教育资源等,以“景观带+”“生活圈+”联动沿线住宿、餐饮、娱乐、演艺等资源,打造精彩多样的亲子休闲、夜间集市、城市漫步等城市休闲体验场所。

    二、抓结合,把文明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城市文明核心是人的文明。人的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里子”,其中蕴藏着“看不见”的文明价值,需要用“看得见”的方式不断扩散,需要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助推城市文明迈上更高台阶。

    一是与市民日常教育相结合。文明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市民教育更不能只喊口号,需要结合,需要引导,更需要精耕细作、久久为功。要充分发挥理论宣讲队的作用,灵活多样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宣讲活动,切实增强市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立足引导市民讲文明,要充分发挥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作用,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引导广大市民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引导餐饮经营业主推出不剩菜不剩饭就餐、剩菜剩饭带包带走活动。开展“不文明行为随手拍”等活动,引导市民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优化旅游环境,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增强游客文明有序的旅游体验,为城市增添无形的、巨大的影响力。

    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让城市遗迹“活起来”,充分发挥城市里的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物遗迹等的作用,积极挖掘文明因子,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呈现文明形象,在保护传承中不断放大育人功能。要让城市资源“活起来”,利用废旧厂房、淘汰园区、闲置楼宇等资源,通过优化升级公共空间、盘活闲置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风貌品质、引入新的经济业态、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合理利用打造成集文创、休闲、娱乐、鉴赏、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生活综合体。要让城市历史“活起来”,依托本地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良好的生态,讲好本地历史上发生的故事,增强市民文化自信。要充要让城市文化“活起来”,全面整合城市的美食、美景、娱乐休闲、红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用现代媒介宣传,推出一批主题旅游线路,彰显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是与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把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对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事半功倍。积极推动“非遗+”是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充分挖掘非遗中的文明因子,引导人们感受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对各地文化产业的演艺演出项目进行适当改造,把体现文明创建的要求贯穿项目的创作、表演、宣传全过程,让观众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积极推动“文体活动+文明”,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重大节庆日和传统节日,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变成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抓机制,把文明建设各项要求落地落实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城市文明的追求永无止境,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制度护航,用不断完善的制度、健全的规则,把文明追求延续下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要强化思想认识,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及其他各项事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强化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探索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在组织领导、考评督查、表彰奖励、投入保障等方面切实可行、常态坚持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工作落得下、落得准、落得实。

    二是要固化刚性约束。城市的优良公共秩序、优美公共环境和优质公共服务,是需要刚性的约束和硬性的要求来保障的。近年来,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了城市管理和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城市规范管理提供了保障。通过公平执法和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就会让市民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自觉。

    三是要实化活动引导。一个人文明善良需要良好的环境去激发。各级文明办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创新设计系列群众参与的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城市文明有你有我”“我为名城添光辉”等主题活动,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同时,要对先进典型、凡人善举、好人好事进行大力宣传,给予模范典型礼遇,引导更多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四是要优化政务环境。一座城市的服务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文明程度。要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一座城市在衣食住行、游购观娱、政务服务、民生保障、教育科技、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信息、流程、服务等整合为智慧化数字化服务矩阵,打造为民为服务“一张网”。

    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涉及方方面面,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反映了市民的文明素养,需要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更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作者系中共承德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

 

当前:A3版(2024年09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