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县:守护文化根脉 让非遗绽放时代芳华
◎ 樊永涛 张薇

 

    从享誉省内外的丹噶尔古城到声名远扬的湟源排灯,从飘香河湟的酸辣里脊到形状各异的湟源香包……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建立多重保护机制、多维传承机制、多招宣传机制、多元利用机制,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径,持续激发民族文化新活力。

    截至目前,湟源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89项,包括黄河流域资源性项目110项,代表性项目79项。代表性项目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4项,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

    为加强湟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面总结非遗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湟源县通过落实制度保护,制定湟源县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出台《湟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保障制度。同时启动非遗项目数字化记录,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数字化抢救性记录工作,切实提高非遗保护能力和水平。2024年,命名县级非遗传承人56名,申报第五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推荐市级非遗工坊3家,完成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和湟源日月山花儿会信息采集工作。

    非遗传承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持与付出,湟源县通过建强非遗传承基地,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培养了一批有能力、有兴趣、有专业素养的人参与项目的传承活动,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全县有非遗保护示范基地3处、非遗工坊5家、非遗企业14家;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6人。

    为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持续擦亮“唐蕃古道·日月湟源”名片,湟源县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全方位开展非遗宣传和保护活动,以春节、元宵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排灯文化旅游节、丹噶尔香包节、腊八节、湟源日月山花儿会展演等重大节日活动为载体,组织非遗企业、传承人精选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美食,通过直播带货、好物推介、短视频宣传等形式开展非遗展示展销活动。排灯文化旅游节期间在丹噶尔古城摆放15组大型精品排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湟源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实施“非遗+展示”策略,组织湟源排灯、湟源陈醋、丹噶尔皮绣等非遗项目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非遗展示展销活动,展出文创产品200余件,为非遗企业搭建销售平台,推动非遗发展,促进文旅消费。与南京牵手共同举办“双宁”灯会,第一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秦淮花灯”和“湟源排灯”同时展现在湟源丹噶尔古城和江苏秦淮老门东,让更多游客和群众领略两地厚重的历史渊源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推动非遗元素与民族手工艺、文化体验等产业深度融合。争取湟源排灯、“青海文化记忆工程”湟源陈醋酿造技艺数字化记录项目和湟源日月山花儿会保护经费,开展项目传承、保护、研制研发、数字化记录、宣传展示、传承培训、传习活动。探索文创产品研发工作,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推出湟源香包精品排灯、皮绣音乐盒,兔子车挂、兔子摆件等100多种文创产品,带动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打造秀兰民间针尖手工刺绣坊、湟源剪纸工作室、湟源日月山花儿传承基地。鼓励和引导湟源皮绣、陈醋酿造、湟源排灯、严酿皮等项目进驻湟源县丹噶尔古城,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非遗项目研究宣传和传播利用留下了珍贵资料。

    在日月山下、湟水河畔,从历史中走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时代的朝气,助力乡村振兴,焕发蓬勃的生机,更好地滋养社会、惠及民生。未来,湟源将进一步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使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当前:A2版(2024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