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市扎实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漫步新城旧区,大街小巷日益洁净、社区院落和睦温馨、公园广场笑语连连。走进乡村田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规民约出新出彩、邻里之间热情融洽……福建莆田大地上,一幅幅文明画卷映入眼帘。近年来,随着莆田市持续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城乡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步伐越走越坚定。
移风易俗展现城乡融合“新气象”
“本人承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移风易俗,做到‘十个不’,不大操大办,不借机敛财,不收送高价彩礼……”今年4月,秀屿区各单位纷纷签下了移风易俗承诺书,以实际行动为移风易俗注入了文明力量。
近年来,莆田市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加强统筹推进、强化刚性约束、建立长效机制等,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印发《莆田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制定《莆田市移风易俗问题线索移送暂行办法》,颁布实施《莆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着力引领倡导社会新风尚,形成刚性约束。全市895个村委会完成村规民约修订,783个村委会建立了村规民约“红黑榜”公示制度,868个村委会组建村规民约“劝导队”。成立了“红娘协会”,将“佣金与聘金脱钩”“聘金限高”“失信媒人黑名单制度”等纳入行业公约内容。
莆田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李耕文化”等优秀文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道德主题实践活动。仙游县改造提升李耕故居文化展示区,组建10支服务队,老党员、离退休干部等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小戏13个,送戏下乡23场。常态化举办鼓吹乐、十音八乐“非遗培训班”,将党的政策方针与非遗有机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理论”宣讲方式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大力弘扬新风新貌。
文明实践勾勒百姓生活“新画卷”
当前,莆田市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180个,实现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阵地建设就到哪里。”结合春节、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赏年画 过大年”义写春联活动、“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活动等文明实践主题活动8000余场次。
在此基础上,莆田市不断深化乡村文明(化)礼堂建设,充分整合民间宗教信仰场所资源,将辖区祠堂、庙堂等场所活用起来,赋予新动力、发挥新作用,将其打造成集理论宣传、道德传播、文化普及、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百姓之家”“文化礼堂”“文明殿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抓好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五项工作。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主题,开展理论宣讲、文艺下乡、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莆仙方言说唱、民俗文化表演等形式,把新风正气送到千家万户。结合“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着眼文明实践数字化连接,推出“文明实践码”“文明实践地图”等新载体,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活动“一码可查”“一图可视”。
科技赋能链接民生文化“大幸福”
“以前,我一直都知道莆田市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但觉得离自己很远,因为不知道怎么参与。现在,我能够随时反映和解决问题,觉得自己就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参与者。”秀屿区东埔镇张大妈的改变,源于她经常通过“莆田惠民宝”微信小程序上传村里的垃圾问题。
“莆田惠民宝”“12345市民热线”……便捷的参与方式、快速的整改效率、可视的效果评价,借助数字化的力量,群众从关注关切的身边小事开始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在共建中提升获得感、成就感。
科技为城市赋能的同时,智慧创建也让乡村旧貌换新颜。莆田市充分利用“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平台,延伸文明城市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实行全域创建、全域提升,着力破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难题。全面构建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建立财政资金保障文化馆等乡、村级传统文化阵地建设,推广数字农家书屋网络服务平台、“掌中莆图”移动图书馆等应用。
当前,莆田市共建设基层文化场地155个,改造农家书屋135个,实现市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共建共享。此外,莆田市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结对帮扶机制,推进539个市直文明单位包乡镇、区直文明单位包社区抓创建和“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活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形成以城带乡、共建文明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