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长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近年来,安徽省天长市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打出了一套宣传引导、规范约束、服务惠民、榜样选树“组合拳”,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大地,昔日沉重的“人情债”化作了如今温暖的“人情味”。
奉献就是最大的“面子”
“咱女儿高考考出好成绩,终于圆了大学梦,不过家里不会像过去那样大张旗鼓地庆祝,按村里现在的做法一样也挺有面子。”今年高考成绩揭晓后,万寿镇百子村村民翁延锋喜上眉梢。他所说的“做法”,是村上每年都要组织召开的考取大学的优秀学生座谈及表彰会。
百子村在尊重传统风俗和群众心理的基础上,疏堵结合引导移风易俗。每年暑假以茶话会的形式,组织当年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开展集中座谈,交流学习体会,由村党总支书记送上奖学金和人生寄语;每年重阳节都要组织全村90岁以上老人和当年过80岁生日的老人欢聚一堂,以参观和美乡村和镇工业园区建设成果、听老年健康讲座、看扬剧、送福寿糕点等形式,为老人集体庆生祝寿。
“村民们各家虽然没有单独为老人请客置办寿宴,但都觉得受到了村里人的尊重。”百子村党总支书记周玉军说。
近年来,百子村相继成立村居环境卫生理事会、移风易俗理事会、“五老”宣讲团等7支公益组织,吸纳志愿者560余人,号召村民在移风易俗、政策宣讲、文艺汇演、村庄建设等方面发光发热,争当乡村公益新人,并连续8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节,隆重评选表彰“最美新乡贤”。
近三年,百子村乔迁宴、升学宴、庆寿宴等各类酒席减少约八成,村民人情支出减少七成以上。“如今人情债少了,村里人情味反而浓了。”百子村村民刘红民高兴地说。
文明就是最大的“财富”
“大操大办劳民伤财,还增加人情债,现在这样做,不仅开心,还有奖励,何乐而不为呢?”9月12日,是千秋街道戴坝村杨秀兰老人的90岁大寿,她拒绝儿孙准备为她办寿宴的好意,响应街道和村里的要求,没有大操大办,而是请儿孙们陪她一起到红草湖湿地公园景区游玩庆祝生日。9月14日,该村移风易俗工作队来到杨秀兰家,按照村规民约规定为老人送上600元奖励,并在她家的“移风易俗文明存折”上加上10分。
据悉,天长市在铜城镇龙岗社区、仁和集镇南尖村、万寿镇百子村、千秋街道戴坝村等15个村(社区)试点施行“移风易俗文明存折”积分管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孝老爱亲、厚养薄葬、热心公益等文明行为,均有详细分类和对应积分标准,分数累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在村里的移风易俗文明超市兑换米面油、毛巾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备受村民群众欢迎。
“纸巾、纸杯10积分兑换,毛巾、枕头套15积分兑换……”金集镇井亭村移风易俗文明超市,货架上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每天都有村民拿着“移风易俗文明存折”来兑换日用品。齐玉琴家通过为和美村居建设捐资投劳、参加义务卫生保洁志愿服务等,累积了358分,高兴地兑换了一个电压力锅。
乡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高涨,乡村治理从“村里事”“社区事”变成了“大家事”“人人事”,天长市涌现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全国文明村8个、省市级文明村镇及社区48个。
节俭就是最大的“排场”
着传统婚服,展中华唐风汉韵,集体体验共结发、订婚书、永执手等婚俗……今年5月20日,一场独具国潮韵味的集体颁证仪式在天长市民政局千秋结婚登记中心举行,12对新人沉浸式体验了“中式婚礼”的古典与浪漫。
“这样的结婚仪式简约而不简单,我们终生难忘。”爱好传统服饰的新娘汪雨菲感慨良多,“婚姻中,重要的不是婚礼的排场,而是几十年的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铜城镇充分利用镇里的健身文化中心,为周边群众办理红白喜事提供“共享礼堂”,场地、桌椅、餐具、舞台等免费提供,可重复利用。近5年,该礼堂操办红白喜事210余场,为群众节约操办场地经费160余万元,有效地减轻了乡村群众的经济负担。
仁和集镇南尖回民村在和美宜居村庄建设中,规划建起一处占地1100平方米的公益生态墓地,设460个墓位,预计可满足全村20至40年的安葬需求。通过挨家挨户做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村民将原本散落在田野各处的126座老坟集体迁入这座“人生福寿园”,腾出的一万余平方米的土地建成公共绿地或复耕成粮田等,美化了家园,也方便了村民。
“原来房前屋后的坟茔杂乱无章,荒草丛生,如今都统一迁入公墓,村庄环境提升了不少。”村民吴彬述说着村里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