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共托”模式渐兴能否破解养老托育两大难题?

 

房春梅 作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说起民生事,千家万户最关心的当属“一老一小”的事情了。

    近年来,我国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健全,配套改革措施日益完善,尤其是近两年,为了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不少城市已开始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让一个场地实现老幼双重照料,以期一站式解决居民养老、托育两大难题,让“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后顾之忧得以缓解。

    有专家认为,“老幼共托”的出现属于我国人口形势变化下的市场行为,是对传统服务模式的创新。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拥有“老幼共托”相关企业36.2万余家。其中,去年新增注册9.2万余家,比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20.3%。“老幼共托”模式的潜力正在被市场挖掘。

    引发关注

    “老幼共托”模式渐兴

    “爷爷,这是我做的花花,送给你……”一片欢声笑语中,2岁的二宝将刚刚制作完成的手工花朵递给轮椅上笑容慈祥的王爷爷……这是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锦城社区综合体联欢会上,“一老一小”同框互动的暖心一幕。像这样“一老一小”和谐共处的新场景,在我国一些城市越来越多。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扩大养老托育服务供给,2021年,深圳市国资委依托深业集团组建了“一老一小”国有平台——深圳市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基于幸福业务多元化布局和一体化推进的先发优势,在国内率先提出探索养老、托育、医疗“三位一体”四级联动服务网络体系,目前,“老幼一体化”示范项目已初见成效,南山区沙河街道、宝安区航城街道、大鹏新区葵涌街道等5个项目以“一老一小”“医康养托”相结合为特色,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托育服务。

    在全国范围内,类似尝试正在进行。

    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楼街道向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从心理咨询室、母婴喂养室到保健室、睡眠室一应俱全,这里正是水城育家托育中心,可以为0-3岁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小时托等多种托育服务,满足年轻父母的不同托育需求。楼上有小,楼下有老,向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则有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日间照料中心。不仅如此,社区暖心食堂还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搭配合理、营养丰富的午餐。目前,通过延伸学前链条,聊城市探索实行托幼一体、医育一体、老幼共托和示范带动4种托育模式。

    在发展“老幼共托”一体化服务模式方面,天津市也走在了前列。从去年开始,和平区小白楼街道就在尝试打造“老幼共托”一体化服务模式。经过前期调研,小白楼街道将“养老+托育”的一站式服务功能设置在承德道站点。与其他地方的“老幼共托”养老中心和托育场所设置在一起的模式不同,承德道站点结合辖区人群的需求特点,老年人和儿童分别在两个场所接受服务,不过两个场所距离比较近。

    今年6月,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了首个以社区为核心,兼具专业“养老+托育”的“社区+”试点工程,居民在家门口就可实现“老幼共托”。0-3岁婴幼儿可以低于市场价70%的价格享受普惠性全日托、临时托、公益性科学育儿课堂等服务。老人则可以在社区养老服务站,享受到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化有偿、低偿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居民李女士就享受到“老幼共托”给家庭带来的便利,每天早上她把老人和孩子送到社区就赶去上班,下班后再接上老人和孩子一起回家。

    7月底,北京市第一家“老幼共养”普惠服务点在西城区德胜街道启用。4名刚满两岁的幼儿成了服务点招收的新生,在幼师的带领下开启半天或全天的托班生活。当幼儿跟着老师认识“夏日荷花”时,同一个院子、隔着三道门的养老服务驿站活动空间内,几名老人正在志愿者的讲解下,学习操作智能手机。

    搭建桥梁

    促进老小双向互动

    “爷爷,您跳得不对,应该是左脚抬起来!”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的深业幸福家托育园户外活动草坪,一群“老小孩”与“小小孩”排好队形,踩着节拍,跳起了舞。幼儿大胆纠正舞步的童言,引得老者们爽朗大笑,好不热闹。

    这样的老幼共融生活场景,在深圳并不少见。深圳幸福健康集团通过开展祖孙亲子课堂、老幼生日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隔代教育知识,让祖辈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实现家园共育。

    而在深圳市龙华区晚晴苑养护院内,有一个由老人们设计打造的适老化共建花园——晚晴花园,外围挂满了孩子们童趣画作,是幼儿和老人的户外乐园。在养护院内,老人和孩子能一起玩投篮套圈、积木搭建、绘画涂鸦、跳拍手操等互动游戏,每周多次的长者与幼儿定期互动,双方在游戏共娱过程中,实现情感互补。

    所谓“老幼共托”,是将托老与托幼服务相融合,通过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缓解家庭对于“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一老一小”的服务空间,大多综合了医、学、护、食等高频次需求场景,老人与孩子能各取所需;而且在“老幼互动”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可以帮助老人减少消极情绪,老人的丰富阅历也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双方也各有裨益,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则是“老小孩”与“小小孩”实现双向互动的“桥梁”。

    “我来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今年6月底,一场特别的活动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巾帼志愿“阳光站”进行。活动现场,孩子们用稚嫩的表演方式为在场的老人们带来了欢声笑语。今年,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妇联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养老育幼服务供给模式,联合县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老幼融合 赋能共进”巾帼志愿阳光服务活动,用“老带小、小伴老”双向奔赴的爱描绘“一老一小”幸福底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开展课外辅导、心理咨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弥补普通家庭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短板,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养老育幼服务的双向融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搭建老年人与儿童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桥梁。”东至县妇联主要负责同志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可以促进老小双向互动,代际融合的需求也切实存在。“我早晨把外孙送到托育园,就可以在长者服务站活动。解放了自己,孩子又有专业的老师来照看。”68岁的深圳退休职工刘彩玲(化名)笑着说。

    此外,老幼共融也并不局限于园内,还可以延伸至家庭。深圳幸福健康集团的科学育儿指导站通过活动前教研、不定期的科学育儿讲座等,创造机会让祖辈了解年轻一代的教养观念,同时也在父母家长会中传递从祖辈那里习得的可以传承的教养观念或礼仪。科学育儿指导站还会不定期举办三代同堂活动,促进家庭中代际育儿和谐。

    前路几何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业者认为,“老幼共托”新模式打破固有隔阂,实现“一老一小”资源共享与代际交流,是对既有社会服务与照护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的务实举措。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服务模式,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不过,虽然各地试点都是以“老幼共托”为基础,但均呈现出“个性化”特点,如前文所述,各地因地制宜,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老幼共托”新模式的逐渐兴起,似乎成为了破解“双龄共养”难题的一项有效举措,但不能忽视的是,挑战也同时存在。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立平表示,当下“老幼共托”面临诸多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无法保障服务质量和安全,也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服务纠纷和风险;对待“老幼共托”的社会观念有待提高、服务供需不平衡和不充分等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老幼共托”模式急需一套成熟、专业、有效的服务体系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与养老托育融合服务相关的规划、标准、监管等制度也亟待完善。

    当前,“一老一小”分属不同政府部门主管,托育、养老的相关扶持政策也存在壁垒。例如,在养老领域的扶持政策中,扶持场地、补助资金等只能用于养老服务;而在托育的相关政策中,也不涉及养老内容。这需要打破部门间的界限,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针对“老幼共托”出台专门的支持性“政策包”,从而扩大服务供给,带动企业提供普惠性“服务包”。如此才能确保“老幼共托”模式的覆盖面、可行性、长久性,真正在同一个屋檐下实现“朝阳”和“夕阳”双龄共养。

    为促进“老幼共托”新模式健康发展,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快完善制度建设,针对养老托育融合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保障、监管等制定政策、设置体系标准,明确各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

    有专家表示,应结合行业发展动态,整合医疗、养老和教育资源,优化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通过开展教育培养、职业培训、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培育更多“护理+托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老幼共托”模式推广和发展的需求。

    (综合自新华社、工人日报客户端、《天津日报》、潮新闻、成都商报等)

当前:A4版(2024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