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果市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民心工程”的重要抓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结合全市普遍存在的3个陋习,根据南部、北部乡镇不同区域突出的2个问题,精准“选题”,全面“破题”,绘就出平果文明新“底色”。
◇ 聚焦全市普办升学宴现象,移出崇德尚学新风尚
针对越来越多群众举办升学宴,进而衍生出攀比、浪费之风的现象,该市坚持疏堵结合,利用中高考后“升学季”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宣推工作,通过村民自治,将整治升学宴问题纳入移风易俗公约清单,使群众自觉转变思想观念。各乡镇、村将新考上大学的学生名单展示在村史馆、村务公开栏等显著位置,使莘莘学子登上集体荣誉榜,将以往升学宴家长做的红包“记账本”转为学生多年苦学成果的“荣誉榜”。同时,组织升学学生参观村史馆、图书馆、扶贫馆,让学生代表上台分享学习经验、升学感悟,在台下集体向父母行感恩礼等,不仅激励青少年勤奋学习、追求卓越,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感恩父母、勤俭节约的责任意识,营造了崇德尚学的新风尚。
◇ 聚焦全市用地环保现实新需要,移出文明殡葬新风尚
聚焦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保日趋严峻的现实问题,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安葬方式。各乡镇、村将土葬统一改为火化,将各自找“福地”安葬统一改为在人文纪念园安葬 。2024年,该市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投入144万元完成殡仪馆基础设施设备提升,采购了火化、殡仪车、冷藏柜等设备,把平果天福殡仪馆打造成为结构合理、设备先进的园林式殡仪馆;同时,投入2.38亿元建设城乡公益性公墓暨人文纪念公园,内设经营性墓位(穴)70000个、公益性墓位(穴)20000个,全部建成后可满足全市未来50年的殡葬需求。
◇ 聚焦全市丧后普办“答谢宴”现象,移出减负新风尚
针对多年来存在丧事主家为表达在丧事期间对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照顾不周的歉意,在办完丧事后普遍举办“答谢宴”以示感谢的现象。各乡镇、村自觉将统一不办“答谢宴”纳入移风易俗公约内容清单,将举办“答谢宴”改为在丧礼现场直接给回20元、30元、50元不等的“回礼包”,不仅减轻了丧事主家举办“答谢宴”的额外负担,还将亲朋好友原本100-200元不等的礼金,减少到了50元至180元,为丧事主家和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实现了人情、礼金“双向减负”。
◇ 聚焦北部乡镇丧葬陋习,移出厚养薄葬新风尚
针对北部乡镇多年来丧事出殡要看“好日子”、大部分情况下无限拉长丧事举办时间周期等陋习,北部各乡镇、村纷纷出大招、实招,将过去看“好日子”普遍在过世后5-7天,甚至是过世后十几天才能出殡下葬的陋习,改为只看“好时辰”便可出殡下葬,使北部乡镇丧事的举办从过去的一周到十五天左右,直接缩减到现在的普遍2天时间,最长不超过3天,大大减轻了丧事主家的经济负担和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及帮忙的时间负担,移出厚养薄葬新风尚。
◇ 聚焦南部乡镇“失地慌”“没事干”“居家闲”问题,移出就业新风尚
针对该市南部,城区及城区周边的马头镇、新安镇、果化镇、坡造镇、太平镇、四塘镇等耕地基本完全被征用或大部分被征用后,被征地农民出现“失地慌”;城区两个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户“没事干”;乡镇初中进城带动数万名家长进城陪读后“居家闲”等容易滋生不良社会风气的三大问题,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大力引进和扶持电子加工产业,争取国债项目资金14亿元,建设约45万平米厂房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了300多家企业和个体户入驻,带动了南部乡镇近10万人的就地就近就业。
移风易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一步,平果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好移风易俗各项工作要求,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为百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平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