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帮扶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美育视阈下的农林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 朱虹 蒋芊意

 

    一、研究背景

    2019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中小学体育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并要求“依托高校美育教师和学生力量,为本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体育美育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培训等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广东省是国内美育浸润工作的先行者。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农林院校、“双一流”高校华南农业大学的美育浸润与人才培养融合路径为研究对象,探索乡村美育背景下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

    截至2024年秋,广东省有33所院校参与“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援150所乡村中小学,惠及20万名学生,培训超过10000名教师。华南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广东省新兴县和罗定市的11所乡镇中小学,浸润内容涵盖美育教师培训、美育夏令营、美育课程与实践指导等。高校美育实施团队提升了乡村美育水平,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效,但在浸润实践中也出现了问题:高校美育实施团队均为教学单位,日常教学、科研任务重,需要落实乡村美育所需的时间、经费,以支持美育浸润项目的持续性、常态化开展;乡村美育需要美育师生团队长期持续开展各项帮扶活动,高校承担美育实施的部门较单一,校内现有平台资源未能得到优化利用,现有资源缺乏统筹与共享,需要相互整合与延伸。为更好地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支持广东省美育浸润计划的开展,拓宽、夯实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有必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和改革,全面提升美育浸润行动的质量。

    二、研究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参与乡村美育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

    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湖南师范大学郭声健指出,可以借鉴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城市音乐”支教项目的经验,破解乡村学校美育师资短缺问题(2021.10);太原师范学院窦元章提出,高校对口支持乡村中小学开展美育浸润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强调要处理好高校与中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同推进的关系(2021.06);《半月谈》记者赵叶苹等指出,与硬件提升相比,农村美育基础教育师资薄弱问题愈发突出,特别是音乐、美术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21.03);陇南师专达洁昀提出,农村学校必须具备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美育师资队伍(2020.06);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青迪等指出了高校参与美育建设的“碎片化”问题,提出要加强打造乡村文化IP、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观点(2024.3);中国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胡钟华以中国美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项目为例,指出把乡村美育融入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中,在学校形成乡村美育的制度化安排(2021.09);苏州大学芮雪婷等指出,高校艺术下乡促使美育工作往基层走,往薄弱地方走,能够与乡村文化相互促进,同时也能将高校优势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有利于高校研究方向与人才培养计划实现校地匹配,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2021.06)。

    三、研究意义

    诸多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农林院校在加强乡村美育实践环节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相关性;提出了与乡村美育相适应的农林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想,并建议整合高校内部资源以优化乡村美育工作。在实践层面,多所高校执行广东省教育厅“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文件要求,该计划要求高校师生对乡村学校进行系统化、长期性的美育帮扶,但目前各高校均缺乏对应的课程支撑,导致师生只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不利于长期持续。因此,需要调整现有课程体系以支持项目高质保量地完成。

    四、路径改革内容与目标

    (一)改革内容

    1.对华南农业大学音乐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改革。充分考虑开展乡村美育的实际需求,拓展教学中关于乡村美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培养“爱农”“知农”和有能力服务“三农”的专业音乐人才;对美育帮扶团队开展乡村美育给予课时认定、经费配套、社会服务工作量核算等方面的支持,激发美育帮扶团队实施乡村美育的积极性;将乡村美育融入教学计划,特别是教学实践环节,既为学生拓宽、夯实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的机会,又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要求,培养有服务“三农”能力、有农林院校特色的高级音乐专门人才;在专业必修、选修、拓展课程方面,充分调研帮扶乡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课程进行学时、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增删。

    2.建设、打造乡村美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以华南农业大学美育浸润团队的乡村美育实践为例,其帮扶的新兴县六祖小学、十里小学,是设施欠缺、师资严重不足的乡村学校。这两所学校没有任何一位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老师,其艺术课程均由语文、数学学科老师兼任,迫切需要帮扶高校派出美育老师驻校开展长期持续的带课、指导,并给予硬件设施上的帮助。华南农业大学将这两所学校打造成乡村美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弥补了乡村美育的短板。

    3.统筹、整合高校内部美育资源。整合高校内的多方资源与力量,建立一套联合实施队伍,通过统筹协调高校美育教学单位、校团委、校园文化建设部门以及教学管理等行政机构的资源和职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乡村美育的实施和发展。包括将高校已有的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实践基地等纳入乡村美育的实施体系。如整合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实施队伍、“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团队,以及“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青年突击队”“乡村科技特派员”等项目,打造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乡村美育实施团队。通过跨部门合作与资源共享,提升乡村美育水平,更能全面保障美育浸润的质量。

    (二)改革目标

    1.形成美育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原有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调整、增加可支撑乡村美育落地的课程模块,激发音乐专业人才支持乡村美育的主动性、持续性,形成高校实施乡村美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2.实现人才培养和乡村美育合作双赢。对乡村美育进行帮扶,打造、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提升乡村美育现状,也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促进作用。

    3.提升高校美育实施团队的复合性特色优势。探索建立高校乡村美育联合实施团队,该团队既包含有专业艺术教学与公共素质教育单位,也有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实现资源互通、项目共建、经费共用、成果共享,优化利用各项资源,提升高校美育实施团队的复合性特色优势。

    五、结语

    当前,广东省高校在乡村美育帮扶中面临学时和工作量不足的挑战,难以保障美育浸润活动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基于乡村美育浸润帮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通过课程改革确保乡村美育浸润的课时、学分和工作量,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可以构建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乡村美育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以强化、夯实教学实践。通过该路径探索,有助于推动农林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发挥高校在地方中小学美育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国家“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艺教育支持。

    (作者朱虹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音乐系主任;作者蒋芊意系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大湾区影视学院教师。本文系2023年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乡村美育实施背景下农林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的成果)

 

当前:B2版(2024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