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安徽合肥市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民生福祉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合肥乡村一派宜居宜业和美景象。 合肥市文明办供图

 

    走入安徽省合肥市的广袤田野,“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画面不断呈现。近年来,合肥市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培育良好乡风、涵养乡土情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广大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文化“出彩”

    打造幸福生活新地标

    南淝河之西,巢湖之北,一望无际的葡萄架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的土地上延伸至远方。这里有着“中国葡萄特色小镇”之美誉,因适宜的土壤和温度、充足的光照和降水,产出的葡萄果穗紧凑、果粒饱满、果肉多汁,深受消费者青睐。“最后一批葡萄已销售完毕,这几天,不少村民开始筹划出去旅游,游历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日前,在“鲜来鲜得葡萄园”的葡萄架下,当地种植大户贺明伍告诉记者,随着中国·合肥“绿色大圩”第二十二届葡萄文化旅游节的圆满落幕,今年的葡萄销售目标已全部完成,如今,乡村振兴让大家的钱包越来越鼓,精神文化生活也愈加丰富多彩。

    近年来,合肥市以党建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抓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不仅带领群众奔小康,更带动村民讲文明,乡村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

    合肥市首个“戏曲文化共建基地”于2021年在大圩镇正式揭牌,为当地群众持续送上一场场文化盛宴。以近4500平方米的金葡萄文化广场为载体,全镇培育建成圩美实践宣讲团、“圩民说事儿”等宣讲队伍和花船、打夯、门歌等文艺队伍,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党的声音深入人心,让文艺馨香浸润民心,村民的文明意识和道德素养逐步提升,“新时代最美幸福小镇”的名片不断擦亮。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带领广大群众感受美、热爱美、追寻美,是合肥以乡风文明建设铸牢乡村振兴之魂的生动写照。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乡村地区绿肥水美的自然优势,探索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积极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圩镇磨滩村、沈福村先后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漫步圩美宿集,赏“渔、樵、耕、读、茶”主题美景;安坐白丁图书馆,染几缕墨韵茶香;踏入休闲农业体验区,看风吹葡萄架、鸭戏石桥下……集文化体验、都市农业、乡村旅游、主题度假于一体的磨滩旅游度假区,是近年来巢湖之滨的文化生态旅游热门地。占地约4000亩的度假区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新生活,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志愿服务“出新”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金风送爽时,满野丰收景。行走于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一座座村居整洁有序,一条条道路通达四方,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如此动人的新时代乡村和美画卷,使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一度空心化现象严重。如今,“空心村”变身“网红村”,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志愿者和创客,还让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马郢人返乡创业,村里人气越来越旺。

    2015年,为使马郢村走出困境,一个以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公益项目“马郢计划”由时任马郢村驻村第一书记钟宇提出,成为马郢村迎来新机遇的转折点。该计划分为助学、助农、助村三部分,以志愿服务为平台,着力打通城市与乡村的连接障碍。此后,马郢村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将发展目标瞄准成长教育和乡村生活两大主题,持续开展教育、文化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把村庄、田野和农居生活作为乡村旅游的主打产品,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共同发展。
    在马郢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钟宇告诉记者,马郢村重焕生机的核心动能是志愿者的强大合力。从爱心助学志愿服务做起,马郢村引进各路人才逐步向助农、助村延伸,以志愿服务架起城乡之间的桥梁,积极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和产业基础。2017年,“马郢计划”志愿者服务中心成立,指导志愿服务活动进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吸引更多志愿者、社会创客扎根乡村。目前,中心有注册志愿者230名,核心志愿者54名,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目标,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汇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村里最年长的志愿者名叫孙瑞景,是一位“长丰好人”,今年已是84岁,村里人都亲切地称他为“马郢第一导游”。当年“马郢计划”在初期推行并不容易,为了村子的发展,孙瑞景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带动家人一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村居改造,为游客讲解……在马郢村,像孙瑞景一样为家乡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组成了庞大的马郢志愿服务队伍,持续擦亮马郢志愿服务品牌。

    “马郢计划”项目获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一等奖等荣誉,“马郢儿童快乐家园”项目被授予全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优秀创新案例和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红莓姐姐乡村女性成长计划”项目获合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赛银奖……揽获一项项荣誉的马郢村,“面子”“里子”双提升,一度冷清寥落的空心村,变成了处处欢声笑语的花园村。

    由重点贫困村蝶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马郢村的华丽转身,关键在于通过抓好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合肥市以志愿服务架起城乡桥梁,汇聚乡村发展力量,激发乡村“造血”能力,探索出一条建设和美乡村的更优路径。

    移风易俗“出招”

    倡树文明乡村新风尚

    依水而建的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湖光村,村居顺水依次排列,村路平整干净。三河镇湖光村党总支书记魏常财告诉记者,村里的环卫岗位为村民提供了不少工作机会,村民们以主人翁意识维护家园卫生,环境提升上来了,大家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文明意识不断提升,村居变得更美了。

    “村子从头到尾距离较远,像这样的文体活动广场我们建了两个,这样住在两头的居民过来活动都方便。每天晚上这里就热闹起来了,老人、孩子和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休闲的方式。”在村里的文体活动广场上,魏常财向记者一一介绍各类分区:全民健身苑中的健身设施功能齐备,广场两侧的科普文化长廊宣传内容常换常新,广场的空地上经常开展宣传宣讲活动,深入宣讲移风易俗,倡导村民自觉抵制陈规陋习,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在“全国文明村镇”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创文明社区、建和谐家园的画面比比皆是。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需求,通过宣讲引导、积分激励等途径,涵育文明乡风。

    临近中午,73岁的杨大娘走出三河镇二龙家园便民服务中心,指着新剪的头发,开心地对记者说:“我每次都来这里理发,用积分兑换服务,实惠又方便。”

    杨大娘所说的积分兑换服务,是二龙街社区推行的“积分超市”中的一项内容,居民们平时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所积累的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及各类服务。二龙街社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二龙家园小区为回迁安置小区,有回迁村民家庭680户,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二龙街社区大力宣传文明祭祀、绿色环保、勤俭节约等理念,持续加强道德建设,开展“文明家庭”“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每月评选“志愿之星”,通过积分制度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链接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家庭医生签约、义务剪发等可兑换服务内容,通过反馈机制激励居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今,小区风气积极向上,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

    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合肥市紧密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民群众思想实际,依托美丽村庄、文明村镇等创建载体,找准抓手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引导,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风民风美了起来。

 

当前:A1版(2024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