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文明实践 点亮美好生活
——四川绵阳市大力构建“三全四准五实”文明实践新常态
◎ 涂德斌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牢牢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总体要求,始终坚持“三全四准五实”工作理念,扎实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常态长效。

    坚持“三全”,资源整合有力有效

    一是阵地全域共享,做到为我所用。激活闲置资源、下沉优质资源、联动社会资源,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488个,将基层教育和服务群众的阵地设施做到优化配置、共享使用。在人群聚集处建立103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3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广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省级示范中心(所、站)13个、市级34个。二是队伍全员参与,实现有人做事。全市9个县(市、区)均成立了科级事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配备文明实践专管员2466名,组建宣传宣讲、文化文艺、科学普及等专业队伍3821支,引导110支社会组织到中心(所、站)开展活动。建立完善技能培训、实践积分等激励机制,动员1.1万余名机关党员、道德模范、“五老”人员参与活动策划和阵地管理。三是项目全程融合,形成整体联动。健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将文明实践融入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联系会议,组织370家文明单位到中心(所、站)共办活动。推动“两个中心”融合发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云游党史教育基地”等网络直播活动受到群众点赞。

    注重“四准”,服务群众真情真意

    一是群众需求收集准。建立文明实践APP、意见簿、心愿墙、热线电话等征集平台,采取座谈走访、问卷调查、活动公示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需求,分类梳理、专人落实,真正把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变成放心事顺心事。今年以来,2000余件群众诉求得到回应。二是活动主题策划准。在宣传宣讲中,注重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引导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奋斗精神。在弘扬时代新风中,大力宣传倡导文明有礼、移风易俗、家风家教,让群众在参与中见思想、受教育。在为民服务中,510个“微项目”“微治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组织形式运用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织开展“文明实践赶大集”“我们的节日”等集中服务活动,以及法律咨询、技能培训等站点服务,充分满足群众不同需求。针对困难特殊群众,组织开展结对服务、点单配送服务,推动文明实践进家入户。创新“指尖式”“演艺式”“沉浸式”等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化教于心,增强群众参与感、体验感。四是督促指导落实准。建立文明实践成效评估机制,采取“四不两直”开展调研指导、督查38次,纠正突出问题12个、解决实际困难25个、改进低效项目38个。开展以会代训、实地观摩、展示交流等专题培训36次,全面提升建设水平。

    做到“五实”,文明实践走心润心

    一是把理论政策讲“实”。运用“文明实践讲堂”“龙门阵”“火塘会”等形式,“靶向”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宣传宣讲5.6万余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往寻常百姓家。发挥道德模范、能人乡贤的榜样效应,用数据、事例和新旧变化讲道理、明观点,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把主流价值落“实”。开展讲述革命故事、传唱红色歌曲等主题活动,将“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等简单朴素的道理向群众讲明白。广泛开展法治、诚信、家庭等宣教活动,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推荐评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200余名,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三是把文化活动办“实”。动员60家文艺院团、文化单位开展“文艺基层行”“文化下乡”等文化活动1.2万余次,利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经典诗词吟诵、非遗传承展演等特色活动5000余场次,引导图书馆、文化馆拓展服务内容36项,助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四是把移风易俗抓“实”。推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口语化、生活化,创作推出倡新风文艺节目50个,组织开展“乡风文明十大行动”“文明新风润绵州”等活动,发挥村民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的监督作用,大力整治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持续推动民风社风根本好转。五是把关心关爱做“实”。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1.5万余次,培树“银龄计划”“童伴妈妈”“春雨助残”等品牌200余个,把关心关爱送到群众急需处、心坎上。倡导互助式志愿服务,建立560个邻里互助队、村民互助会,推动亲帮亲、邻帮邻,增强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

 

当前:4版(2024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