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数字化消费日益盛行的今天,网购已日渐成为人们常用的购物方式。目前网购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用户数量不断增长,新兴电商模式如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更是层出不穷,每年的购物狂欢节更是如火如荼。但随之而来的购物“痛点”也在持续消耗广大消费者对网购的信任基础,如“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直播购物频频翻车、网购商品缺斤少两、购物评价弄虚作假……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已经开启,网购诚信问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既有还未解决的“老问题”,也有才冒头的“新套路”,如何让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买得放心、用得舒心,需要多方协同构建共治格局,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让带货直播 回归产品本质
◎ 胡新波
当下,带货直播无疑是最热门的销售模式之一,以其可直观、能互动的特性吸引了无数消费者,让推荐的商品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然而在这股热潮之下,商家为了追求更高的销量,不惜投入大量广告费,让主播为其产品背书,一些主播在利益的驱使下,对商品的质量不加筛选,盲目收钱推广,将次品甚至劣质产品推向市场。
这种不加筛选,唯利带货的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辜负,更是对商业诚信的践踏。一方面,它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难以分辨真伪,增加了消费风险;另一方面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让优质产品难以脱颖而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侵蚀了社会的信任基础,让商业行为变得功利和短视。
让带货直播回归产品本身,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主播和探店者应该转变思维,从追求流量变现转向关注产品品质。他们应该意识到,只有真正了解并信任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支持和信赖。在推荐产品之前,主播和探店者应该亲自使用并了解产品的性能和效果,确保推荐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例如一些负责任的主播会分享自己使用产品的真实感受,包括产品的优点和缺点,以及适用的人群和场景,这样的推荐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平台和机构应该加强对主播和直播内容的监管和审核,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对主播的推荐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于违规主播和直播内容,平台应该及时采取处罚措施,以维护行业的良好秩序。例如一些平台已经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和处罚机制,针对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有效维护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警惕,理性消费,学会辨别产品的真伪和优劣,不盲目跟风购买主播推荐的产品。在购买前,消费者应该仔细了解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对比不同品牌和产品之间的差异,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对于遇到的虚假宣传或质量问题,及时向平台和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和举报。
总之,让带货直播回归产品本质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加强自律、完善监管、增强消费者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才能推动带货直播和探店直播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网购缺斤少两 监管须“斤斤计较”
◎ 王琦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网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交易量的激增,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尤以商品缺斤少两问题为甚。当消费者满怀期待地拆开包裹,却发现实物与宣传大相径庭时,那种失望与愤怒可想而知。
近期,多位消费者向媒体反映了他们在网购过程中遭遇的缺斤少两问题。从榛子到榴莲,从垃圾袋到螃蟹,甚至是大包装零食,各种商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量或数量缩水。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舆情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月1日至8月23日,全国有关“网购商品缺斤少两”的消费维权舆情信息共计1.8万余条,这一问题正成为消费者网购新痛点,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网络购物环境的公平与诚信。
面对这一乱象,我们不能仅仅将其归咎于个别商家的道德沦丧,更应看到整个电商生态链中监管的缺失和惩戒机制的不完善。作为连接消费者与商家的桥梁,电商平台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一个公平、透明、诚信的交易环境。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平台在商家入驻审核、商品信息监管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漏洞。商家之所以敢于在重量上做手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法成本过低,而电商平台对此类行为的处罚又往往不痛不痒。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首先,电商平台必须承担起更大的监管责任。平台不仅要建立完善的运营规则,更要确保这些规则能够得到严格执行。针对缺斤少两等违规行为,平台应设立专门的监测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信誉评价体系和惩戒机制,对违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直至清退出场。
当然,解决网购商品缺斤少两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电商平台的单打独斗。政府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以及广大消费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政府应加大对电商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细致的法规和标准,为电商平台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则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受理消费者投诉,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有力支持。而广大消费者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识别虚假宣传,勇于维权。
在这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任何企图通过不诚信行为获取短期利益的做法都是徒劳的。电商平台和商家只有真正将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长久发展。对于网购商品缺斤少两这一顽疾,我们必须拿出“斤斤计较”的态度,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共同打造一个公平、诚信、健康的网络购物环境,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享受到便捷、安全的购物体验。
网购商品“缩水”,莫让诚信“大打折扣”
◎ 宋波
当下网络购物盛行,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只需动动手指,心仪的商品便能跨越千山万水,送到家门口。然而,在这便捷与高效的背后,网购商品缺斤少两的问题却时有发生,成为消费者网上购物新的“痛点”。从垃圾袋的数量不足,到螃蟹的重量“瘦身”,再到零食包装的“迷你化”,这些现象无一不在提醒我们:部分商家的诚信经营意识还有待加强。
诚信是金,这是历久弥新的商业圭臬。目前网购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用户数量不断增长,新兴电商模式如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更是层出不穷,整个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商家和电商平台更需要不断创新,加强诚信经营,树立品牌信誉,提升用户体验,寻找新的增长点。但是有些商家却把诚信当成了儿戏,用误导性的宣传、模糊的重量标注,来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实则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严重损害。商家的这种行为,无异于在诚信的砝码上“大打折扣”,最终失去的,将是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还要注意到的是,针对商家的这些不法行为,一些网购平台却显得“力不从心”,或是疏于管理,或是惩处不力,让违规商家有了可乘之机。平台的“不作为”或“慢作为”,无疑是在为商家的不诚信行为“撑腰”,也让整个电商市场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消费者的权益不容侵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商家虚标重量或是故意用总重量模糊商品净重,属于通过虚假宣传误导、诱导消费者,涉嫌消费欺诈。为此,面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市场监管部门作为“裁判员”,应加大对商家的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要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同时,还要加强对商家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购物平台作为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桥梁”,更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平台应完善运营规则,明确商家的责任和义务,挤压商家的“套路”空间。比如,可以建立商品重量、尺寸等关键信息的标准化体系,要求商家在发布商品时提供准确、详细的参数信息。同时,平台还应加大对商家的审核和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惩处或清退。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网络购物商机无限,但诚信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莫让“缩水”的网购商品伤了消费者的心。期盼各方携手共筑诚信之基,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公正透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电商生态环境。
遏止“大数据杀熟”重在压实平台责任
◎ 张国栋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收集消费者日常消费数据,依照一定的算法逻辑,输入具有推送对象与排斥对象的身份信息,自动生成和输出个性化的销售或服务定价,使不同消费者对相同销售或服务支付不同对价的行为和现象。
随着相关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很多“大数据杀熟”不似以前那么直接,整体而言规则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隐蔽,但这种根据消费习惯、消费特点,提供特定商品或特定服务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本质上还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价格歧视”行为,或称作“差异化定价”行为,对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的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从技术角度看,高度依赖数据和算法,而算法具有高度不透明性。从实践角度看,由于价格差异的原因无法查清,因此针对“杀熟”行为往往存在取证难和举证难。从监管角度看,由于成本高、难度大,针对“大数据杀熟”也难有常态化的监管。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遏止“大数据杀熟”,其实并非难事。一方面,要在继续用足用好已有法律规则的同时,健全算法定价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出台具体规定,打破“算法黑箱”。同时加强监管技术的应用,如果发现平台在同一时间销售的价格存在明显差异时,要应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监管和对比,筛选出重点监管对象,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更重要的是,查漏补缺,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首先,引导平台商户将算法伦理内化为企业准则,避免算法滥用。比如,通过公布算法逻辑、价格构成等方式提升透明度,以回应社会负面舆论。通过提供关闭个性化推荐的功能,让用户自主选择是否接受个性化推荐等。其次,要求平台商家向用户及监管部门明确告知收集用户数据的目的、手段、范围、用途等。要求平台商家将差别化定价信息及时告知消费者,保障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概而言之,我们既要辩证理性地看待“大数据杀熟”行为,更要明白大数据不是用来“杀熟”的,算法更不能被异化为“算计”。唯有在发挥监管威慑力,创新治理手段、推进协同监管的同时,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敦促平台合规自治,方可从根本上遏止“大数据杀熟”,从而构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实现多赢。
网购新“痛点”
“我最近在一家电商平台买了两罐榛子,买的时候商品页面描述显示,两罐榛子共500克,但收到货后感觉很轻,称重后发现每罐榛子实际重量只有144克。”近日,江西省南昌市消费者胡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商家用的是加厚的塑料罐,还有一包很重的干燥剂。”胡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宣称每卷100只的垃圾袋,实际只有50只;5两的螃蟹实际只有3两多;40包大包装零食,到手却是迷你版小包装……在某消费者服务平台上,关于网购商品缺斤少两的投诉并不鲜见,这一问题正成为消费者网购新“痛点”。王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