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城市文明
太原风光。(太原市文明办供图)
编者按:
一场场群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一个个非遗项目增添生活色彩,一项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提高文明程度、形成文明风尚,让文明新风吹遍三晋大地。
近期,本报记者走进山西多地,通过深入采访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乡村“数智化”建设等工作,多角度展现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和成果。敬请关注。
山西省太原市古称晋阳,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涵育了鲜活的文明新风。漫步于太原的街头巷尾,你可以看到彰显太原文化特色的老街区焕然一新,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可以在传统庙会升腾的烟火气里,沐浴一场“文明集市”吹来的新风;可以听到晋剧等传统曲艺、戏剧表演家们新编的移风易俗主题文艺节目……这些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让太原散发着半城烟火半城诗意的独特魅力。
文化和文明,共同塑造了一个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太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在城市更新中守正创新。如今,太原正以文化人、以文兴城、以文拓业,赓续文化根脉,焕发文明新气象。
打造文化名城 厚植千年历史底蕴
10月7日,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晋祠博物馆依然游人如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7天假期总客流达到33万人次。
“晋祠游的持续火热,凭借的是丰富的古建筑与历史文化底蕴。”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邱萍介绍,晋祠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祠庙式建筑群,现存宋、金、元、明、清各式建筑100多座,宋元以来塑像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古树名木122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29株。
在太原,千年风韵随处可见,历史脉动触手可及。太原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个,2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遗址33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932处、石窟寺及石刻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96处。
太原十分注重将守护好身边的文化遗产的意识根植于群众心中。今年,太原市第101座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开放。博物馆把考古现场“搬”进展厅,观众可跟随考古工作者了解考古发掘过程,也可以体验制陶与拓片、古陶罐和青铜修复器、绘制器物和纹饰等一系列考古基本功,通过让群众亲身触摸、体会太原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引导他们自觉成为文物保护者,文明守护者。
为了盘“活”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太原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保护方针,积极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渠道;探索文化和旅游、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激发文旅产业、市场活力;构建展现晋阳风华的“博物馆之城”,持之以恒打造群众身边的博物馆,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百姓“家门口”,惠及更多民众……为流传千年的文化注入鲜活血液、赋予时代新意。
发掘文化名人 展示城市文明风采
10月11日,重阳节一大早,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传承人真珠就在太原市尖草坪区的中华傅山园内忙碌起来,一场“重阳送爱心 孝悌续华章”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八珍汤、烧卖等各色各样的餐品呈上餐桌,为老人们带来了节日的温暖。自开园以来,每年重阳节,中华傅山园都会开展敬老爱老活动。“这是对傅山先生孝老爱亲精神的一种传承。”真珠说。中华傅山园是为纪念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医学家、书法家傅山先生而修建的仿古祠庙式园林建筑群,也是首批山西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在太原,傅山为生病的母亲研制八珍汤、三更熬汤的孝道故事广为流传。八珍汤作为太原本地特有的美食文化符号,既凝聚了太原人的生活记忆,也引领着更多人延续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在太原的历史文化脉络中,像傅山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不胜枚举,这里孕育了“太原公子”李世民、宰相狄仁杰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等人。太原独特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们,而这些杰出人才也与其他文化记忆一起,共同构成了太原的气质和灵魂。
近年来,太原持续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与思想,并赋予当代价值,讲好太原故事;把名人思想、史料、著作、故事等融入公共文化空间、街道社区、公园等,扩展名人科普教育范围,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优秀名人文化;在梳理名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本土名人系列文化品牌,因地制宜,打造地方名人文化馆,开展文化名人主题游、名人文创开发等活动,传播弘扬优秀名人精神,为建设美丽太原增添思想张力、提升精神动力。
擦亮文化名片 扬起文化自信风帆
10月11日,以传统节日重阳节为契机,太原市晋源区晋源社区举行了一场热闹的文艺庆典。活动现场,风火流星、剪纸走秀、戏曲表演、舞蹈、歌曲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融合,既展现新时代的风貌,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晋源社区风火流星团队带来的表演最为引人注目。
“风火流星是咱们晋源区一带流传的传统杂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像这样利用‘我们的节日’活动、文明集市活动、庙会活动等机会,让咱们社区自己的非遗表演团队上台表演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大家学习非遗的积极性,让非遗融入日常,得到活态传承。”晋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永英介绍,晋源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非遗资源,包括风火流星、晋阳三三叉、剪纸等,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代表性的非遗队伍。在此基础上,晋源区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力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非遗传播阵地,开设非遗学习课,让群众“零距离”体验非遗项目;在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举办非遗项目展演、非遗创意集市等各类体验活动,提升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打造非遗传承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助力非遗宣传保护和传承。
晋源区以“文明实践+”让非遗焕活焕新,是太原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工作的生动实践。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太原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太原的非遗保护采用多渠道、多维度手段,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赋予传统非遗新的时代内涵。
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完善,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65项、市级16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65人、市级136人;非遗综合传习展示中心6个,正式命名的非遗传习基地25个,基本将太原市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项目,列入了非遗代表性名录,分级保护。此外,太原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持续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演展示、“太原锣鼓”非遗专场、“太忻”非遗项目展演、晋源非遗展示展演等活动推陈出新。同时,让非遗融入文旅建设,打造太原古县城非遗体验展示中心、非遗技艺类项目一条街等。太原市文化馆市民文化夜校也开设了“非遗美育课堂”,引导市民们深入学习非遗……在薪火相传下,太原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