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全面加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匠心聚,百业兴。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技能工作,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本期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体系篇
让更多技能人才 脱颖而出
◎ 吴佳祺
大国之路,匠心筑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的核心骨干,是推动技术变革、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迫切需要一支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的技能人才队伍。
坚持多维协同,构建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是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人才需求相比,现有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为此,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引导劳动者及时进行技能转换、更新,引导教育、培训机构动态调控学科资源布局和专业方向,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技能成就梦想、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励普通劳动者争当技能人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大显身手。
坚持产才融合,拓展技能人才赋能空间。新技术革命使新业态“无中生有、层出不穷”和传统产业“有中出新、日新月异”交织演进,与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劳动领域发生趋势性的新变化。推动技能人才发展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技能人才评价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同向发力、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持续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采取“人才+项目”形式,打造集技能培训、技能评价、技能竞赛、技能交流、工匠精神传播于一体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平台,促进技能人才供应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
坚持整合资源,营造技能人才发展环境。长期以来受“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影响,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还不够高,甚至认为技术类职业“低人一等”,如何让技能人才破局出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转变价值观念,充分尊重技能人才、关心爱护技能人才,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技能荣誉度。要用好评价“标尺”,打破身份、学历、论文、资历等条件限制,通过技能操作、业绩评审、竞赛选拔等方式开展多维评价,为技能人才施展才华、展现价值提供舞台。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并在职称待遇落实、高端专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技能人才适当倾斜。
制造强国呼唤大国工匠,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流技能人才。我们要拿出真招、实招、硬招,积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让更多技能人才竞相奔涌、脱颖而出,奏响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澎湃乐章。
励志篇
弘扬“三个精神” 激励劳动者奋发有为
◎ 潘铎印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三个精神”的引领下,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劳模工匠人才,他们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弘扬“三个精神”为抓手,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团结引导广大劳动者勤学苦干、精益求精,展现新作为,切实增强广大劳动者热爱劳动、辛勤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
近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提供精神动力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第二、三、四部分分别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了专门规定,第五部分对营造弘扬“三个精神”良好氛围提出共性要求。《决定》,将现实中经过检验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做法以地方性法规的方式固定下来,这对于弘扬“三个精神”,使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引导力和支持力而言意义非凡。
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广大劳动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要立足岗位、奋发有为,把工匠精神倾注于一个个零件、一道道工序,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用实干成就梦想,在平凡中彰显不凡。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引领人昂扬向上,感召人发愤图强,激励人勇毅前行、奋发有为。弘扬“三个精神”,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使之成为社会共同价值追求,转化为实践伟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要提升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制造、进行创造,沉下心来实干创新,成为大国工匠,书写精彩人生。
环境篇
同心聚力 打造让人才拔尖的良好环境
◎ 张全林
拔尖人才具有卓越的智力或专业才能、突出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等综合品质。凡是能在各学科和社会实践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为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都可称为拔尖人才。
拔尖人才培养需要有长远目标,确立厚基础、宽视野、大格局、高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全局规划上确保提供充分的培养资源要素支撑。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提倡多元思维的碰撞,强化对“异见”的欣赏、对失败的宽容,营造坚持不懈、刨根问底的探究氛围和社会环境。要注重消除外界对其成长环境的不利影响,鼓励拔尖人才自主探索,支持其发展方向选择,从制度保障上最大限度调动不同类型人才“专一业”的创新执着性。
拔尖人才具有分类分层特征,这意味着在培养上不只是一流大学的事,各级地方、各类高校都有责任。作为研究型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通过激发创新欲望与潜能,让学生找到适合的成长方式和领域,成为不同领域的拔尖人才。应用型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培养实践应用型拔尖人才。职业技能型高校应对标职业分类发展体系,培养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拔尖人才需要从评价方式和充分使用两个维度发力。在发现机制上,主要是确立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统一的人才标准。显性标准具有指标性,旨在为拔尖人才提供可操作的目标;隐性标准则注重人才的潜质,看的是未来发展。两方面结合,能够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立体化的评价标准。拔尖人才的评价要兼顾动态和发展,既看眼前又看未来,避免急功近利,以有利于拔尖人才涌现。
在使用层面,主要是为各类人才发展打造良好环境,通过激励干事创业,使其在充分施展才干过程中加快成长。拔尖人才培养最终会落到各个行业的各个岗位。能够解决专业问题的技能型创新人才、解决行业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推动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引领行业发展的研究型人才等,都离不开具体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培养和使用拔尖人才,关键是要为拔尖人才提供如鱼得水的工作条件。这需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环境,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惯性思维,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加大力度促进拔尖人才成长。
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同频共振,形成多方参与培养拔尖人才的聚合效应。
宣传篇
风采展示 短视频是有益探索
◎ 周家和
近日,“共庆盛世华诞、同谱时代华章”北京市劳模工匠短视频风采展示活动启动。
据报道,此次活动选取了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各个时期、各个行业具有代表性的75名劳模工匠,以符合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创新使用AI技术,为每一位劳模工匠代表人物拍摄制作短视频。让各个年代的劳模风采穿越时空,在新时代新征程熠熠生辉,焕发激励人心的力量。
劳模工匠短视频风采展示活动,创新使用AI技术,结合时下热门的短视频摄制方式,通过讲述劳模工匠故事来展示其风采,进一步提升了这一活动的艺术性和传播效果,这是一个通过新媒体形式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好平台。
笔者以为,劳模工匠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是广大劳动者的杰出代表。祖国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工作。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褒奖。把摄影镜头对准他们,为他们摄制短视频,既丰富了线上短视频内容,提升了文化艺术品位,也较好地拓展了先进文化宣传教育阵地。该活动把短视频制作艺术和弘扬劳模精神有机融合在一起,拉近了群众与劳模工匠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了激励作用,可谓是以更艺术、更接地气的形式展示了劳模风采,创新了宣教方式,活化了宣教内容,可更好弘扬“三个精神”,有利于营造人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融合篇
畅通技能人才 “纵横发展”的通道
◎ 郑千山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方兴未艾。面对产业革命发展大趋势,我们既需要尖端技术和先进设备,又需要一大批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能工巧匠。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但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工作实际要求相比,技能人才仍然缺乏,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有媒体报道,如果你在周末走进大学校园,会发现高校开设了一批微专业,主打“小而精”,虽然不授予学位,依旧赚足人气。今年暑期,北京市教委发布通知,明确深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双学位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专业学习,培养社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微专业是指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些新兴的职业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以职业核心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设置的专业。微专业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壁垒,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一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校外人士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专业的高人气和快速发展,与当下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正是其“微”“高精尖”“有针对性”等特点,满足了新时代青年想要拓宽视野、提升自我、丰富生活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各地高等学校也在顺应趋势,转变理念,从现有以专业为中心的组织模式走向专业需求和拔尖学生个体需求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比如辽宁省支持高校整合资源,跨学院、跨学科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微专业,打造“小而优”的人才培养项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畅通产业工人向上发展通道,贯通产业工人横向发展机制。《意见》指出,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相信在政策的支持和进一步落实下,微专业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更强的驱动力,托举起一个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砥砺奋发,向上向善向未来。
据介绍,“新八级工”在原“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往下补设学徒工,往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后两者相对应的含金量、技能的精度、能力等要求都相应提高,这是适应变化的技术环境和工作环境,重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体系。技能等级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畅通了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对于个人来说,“新八级工”制度一方面进一步打破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砌起向上发展的台阶。另一方面,建立与之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这也让技能人才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与此同时,“新八级工”制度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开展知识理论学习,还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微专业从企业岗位需求和职工职业核心能力出发,打破“高高的围墙”,以技术岗位的要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有力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另一方面,技术人才带着生产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实际需求来到高校,得到启发和智力支持,对教育方向产生正反馈,实现良性循环。基于此,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立足实际、学以致用、服务发展,将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而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制度篇
激励措施有态度有力度 让技能人才有面子有里子
◎ 张晓辉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为职工们搭起的一个个赛技能、展风采的舞台。据媒体报道,《广州开发区总工会 广州市黄埔区总工会劳动和技能竞赛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近日印发,将于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暂行办法》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级工会积极办赛,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广州市黄埔区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级工会积极办赛,意在增强职工创新创造能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贡献力量。此举定能鼓励更多人学技术、长本领、专技能,值得点赞。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地位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各项待遇保障较弱,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不强,导致很多青年不愿在技术工人岗位就业。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职工的技能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行业发展的高度。加大技能竞赛的奖励力度,就是加强了技能激励的导向作用。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是广大劳动者的期待,也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提高奖励标准,扩大奖励面将点燃年轻人学技术的热情,让广大职工脚踏实地学技术、搞创新,为企业适应时代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也将进一步激发技术工人骨干和中坚力量的活力,同时让更多的人愿意向他们学习,比学赶超,努力成为高技能领军人才。其中,特别是要全面加强对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服务保障,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进一步激发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就业者是现实的,待遇保障好、职业荣誉感强,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竞相进入。多措并举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创新创造、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加大对技能竞赛优胜者的奖励力度是“牵牛鼻子”工程,也有“城门立木”的巨大效果。
让“技高者多得”,通过技能人才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出台政策支持技能人才提技提薪,进一步激发了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动能和创新创造的活力。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实施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等,今年9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10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些都释放出尊重技能人才、大力培养技能人才的鲜明导向和信号。
不少地方都在跟进落实,比如,广东出台实施方案,建立技能导向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技能工资单元,对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紧缺急需的技术工人实施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形式;浙江出台专门文件,明确要求健全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建立健全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树立“技高者多得”的薪酬激励导向;为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有效调动广大职工自主参加技能培训和提升,致力于提升产业工人“含技量”,推动实现“技高者多得”,激励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出台了《关于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奖励工作暂行办法》,拿出真金白银鼓励职工职业技能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技能人才在我国科技创新当中,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企业最宝贵的人才,出台有力度、有态度的奖励办法,将技能人才培养措施逐项落实,将为中国培育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然而,也有些地方对职工技能大赛不够重视,职工技能大赛优胜者得到的实惠很少,配套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使职工不愿钻研技能,这不利于加速技能人才培养,这样的现象也需要更多制度的出台并发挥好制度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让技能人才有面子也有里子,相关的激励措施和制度供给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