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市乐都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地开花
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不断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模式,以服务人民、宣传教育为重点,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精心打造瞿昙耕读传家精神传承馆、文艺成果展厅、老年幸福食堂等阵地,让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在群众心中开花、结果,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耕读传家精神传承馆弘扬好家风
瞿昙镇徐家台村高度重视教育,始终秉承“耕读传家”,先后培养出300余名大学生,其中包括11名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55名各行各业工程师。
为了更好地弘扬“耕读传家”文化精神,乐都区于2022年在徐家台村精心打造了瞿昙耕读传家精神传承馆(以下简称传承馆),它是乐都耕读传家的文化缩影,也是乐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传承馆分为人文乐都馆、毓秀瞿昙馆、和美徐家台馆3个馆,是乐都区第一座集耕读文化、人文底色、乡风文明、教育传承等于一体的展览馆。“传承馆于2023年开馆,先后接待省、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少年等万余人,已成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徐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徐世林介绍。
3个馆文化内涵丰富,布置各有特色,分别摆放着当地出土的各种文物复制品,笔墨纸砚,博士、硕士等各种荣誉证书,还有生活用品等,每个馆墙壁上的照片和文字详细记录了乐都区、瞿昙镇以及徐家台村的历史变迁。乐都馆展示了乐都区历史文化、教育、民俗、历史溯源、历史人物、最初的文字符号等;瞿昙馆介绍了瞿昙镇、瞿昙寺教育传承情况和谢高峰、谢善述等瞿昙镇有名的历史文化人物;徐家台村馆重点介绍了徐家台村的教育发展历程,包含学校历史、第一代民办教师、“七君子”“三博之家”等典型人物,徐家台村和瞿昙寺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乐都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传承馆将进一步推动“耕读传家”理念的传播,让“耕读传家”成为河湟儿女共同的精神追求。
文艺成果展厅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乐都区融媒体中心5楼的文艺成果展厅,仿佛置身于乐都区厚重的文艺文化“长河”中。
只见展柜里放着《乐都名胜古迹》《乐都民俗文化》《乐都民间文学选》《乐都柳湾彩陶文化》《斑斓的夏季》《樱桃花开》等乐都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讴歌时代、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各种文艺作品。
这是乐都区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宣传推介而打造的阵地。乐都区人文渊薮,近年来文化艺术人才不断涌现,文艺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级文艺创作队伍。截至目前,乐都区开展文艺创作的有1000余人,其中从事文学创作的有150余人。
文艺成果展厅陈列的这些书籍见证了乐都区在文艺创作和文艺表演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展现了全区文艺工作者“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抒怀”的实践成果,凸显了全区文艺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据了解,在乐都的文人队伍中,赵宽、吴栻、唐世懋、谢善述等人的文学作品被广为流传。如今,乐都的文学创作在青海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席位,作家们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无限乡愁到高原》《凤凰坐骑》《白草台文丛》,诗集《无云的天空》《彩虹记忆》《河湟寻梦》等作品,受到青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
乐都区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书写,将为未来的乐都文艺事业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幸福食堂吃出“暖心味道”
晚饭时间,雨润镇寿乐社区的老年幸福食堂里飘出一阵香味,老人们围坐在餐桌前,一边聊着天,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
寿乐社区老年幸福食堂面积8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人就餐。就餐区域宽敞明亮,环境整洁干净,后厨区域洗菜池、炉灶、消毒柜等设施一应俱全。“自打食堂开业后,我就经常在这里吃饭,饭菜卫生、味美价廉,很不错!”辖区八旬老人徐兰对食堂赞不绝口。
寿乐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付书辉介绍,寿乐社区辖区总人口3743户、8500余人,70岁以上老年人有1190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291人),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相当普遍,为此,乐都区委区政府、雨润镇人民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开办了老年幸福食堂。
寿乐社区还打造了集便民服务大厅、党群议事亭、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书法绘画室、棋牌娱乐室、儿童体验娱乐区等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成立多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并为辖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等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
今年重阳节,寿乐社区组织辖区居民观看了文艺演出。演出中,欢快的舞蹈、动听的萨克斯独奏、豫剧演唱等精彩的节目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一首《再唱山歌给党听》更是唱出了各族群众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厚谊和热爱。演出结束后,寿乐社区为辖区老年人准备了午餐和水果、蛋糕,祝愿他们节日快乐,健康快乐度过晚年生活。
“这次文化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辖区居民及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还展示了一个和谐、互助、友好的文明社区形象。”付书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