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文科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
◎ 王羽荟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法治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成为各高校开展法治教育的关键。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新文科强调跨学科整合,突破传统文科教育屏障,倡导通过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需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从新的课程、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等层面出发,全面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

    设置适应不同专业特征的法治通识类课程。由于所学知识体系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同,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往往对法治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存在显著差异。新文科建设秉持差异化发展理念,要求高校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形式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基于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规划不同的法治通识课程,扩大法治课程覆盖面,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理工科是专注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学科群,高校可针对其设置知识产权、科技伦理与法律等法治课程。如科技伦理与法律课主要带领学生探索科技发展中伦理问题的法律规制,如人工智能、数据保护、网络安全等相关法律问题,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科技项目中理解法律要求,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人文学科以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为主要目的,高校可以针对其设置法律与社会、文化与法律等课程,例如法律与社会课程旨在带领学生探讨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法律如何影响社会变革、文化认同以及个人权利等;商科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面临复杂的商业环境,因此高校可以设置商业法、企业合规与商业伦理、国际商业法等法治课程,如国际商业法课程涉及国际贸易法、投资法等,可以帮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法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跨学科法治课程设置,可以促使法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多元社会中更好地树立法治意识、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聚焦“五通文科”优化法治教育内容。新文科理念强调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与整合,有学者据此提出“五通文科”的概念,即文理打通、人文与社科打通、中西打通、知行打通和古今打通。将“五通文科”这一理念运用到法治教育中,可以丰富法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与综合能力。文理打通强调文科与理科知识的融合。既要有法律条文的解读,也要有对法律背后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研究社会现象对法律实施的影响,以及法律制定后的社会效果;人文与社科打通强调突出法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旨在鼓励学生从人文视角出发思考法律问题,如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实施过程中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法律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中西打通强调对中西法律制度的比较与融合,如通过比较中国法律与西方国家法律体系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法律文化的背景和法律原则,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法律文化素养;知行打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导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法律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古今打通强调传统法治文化与现代法律制度的结合,如融入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古代法律案例等,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

    重视法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法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课程内容的丰富,更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高校既要注重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对法治教育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避免陷入“唯技术论”“唯数据论”的陷阱当中。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工具,为法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和学习方式。例如在VR环境中,教师可以设计真实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在模拟法庭中进行审理与辩论。这种沉浸式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深化对司法程序的理解;混合式学习则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发布课程视频、讲义和互动讨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课程内容涵盖法律基础知识、相关案例分析、法律伦理等多个方面。除了应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教师也要注重法治观念、法治精神、法治情感等要素的融入,运用分层教学、案例分析讲解、情景模拟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案例教学为例,优先选择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且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案例,案例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复杂性,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分析一部分案例内容或者从不同角度来对案例展开探讨,可以按法律条文、事实背景、相关方利益等进行分工,让学生在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法律知识。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新文科视角构筑大学生法治教育新生态,既是对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回应,也是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探索,有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法治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作者系齐鲁医药学院助教)

 

当前:B2版(2024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