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市平安区:追青逐绿 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 樊永涛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立足良好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富硒资源优势、人文旅游资源禀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一场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正在平安大地上蓬勃开展。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晨光之中,平安区石灰窑乡阳坡山村护林员马生玉开启了一天的巡山护林之旅。除了日常巡逻,他还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引导村民爱护好森林草原资源,守护好生态。

    除了护林员的身份,马生玉还是村里的保洁员。目前,在石灰窑乡每个村都配有保洁员,通过专职保洁员的工作,农村村容村貌的净化、绿化、美化,得到了日常性、规范性的制度保障。

    同时,石灰窑乡积极践行“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打造“绿色银行”特色品牌,通过回收废品变积分、绿色积分换日用品的方式,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并推出“绿色宣传车”,积极组织党员、退役军人、卸任村干部、保洁员、少数民族妇女志愿者组成“村庄环境教育与监督小组”,分片区开展宣传、教育、监督工作,提醒督促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自觉维护环境。

    “绿色银行”的作用不止于此。近年来,石灰窑乡因地制宜,结合土壤墒情,大力推进庄稼覆膜工作,促进增产增收。覆膜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农作物收获之后,难以回收,很容易造成白色污染,每年残膜的回收一直是个难题。上秤、对账、装车……秋收以来,石灰窑乡“绿色银行”异常热闹,前来“以旧换新”的农户络绎不绝,工作人员将废弃农膜进行分类称重、登记结算。

    打造平安“杏福岭”

    在平安区西南侧,有一片绵延数十公里被称为大红岭的红色山岭,“大风起沙尘,下雨流泥水”,荒芜贫瘠是彼时人们对大红岭的印象。

    2018年,一位名叫罗彬的创业者带着青宏杏这个新品种来到大红岭,“地处大江大河源头的青海,发展生态产业一定大有可为。”凭着这份信念,罗彬开始在这片荒山寻找“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的出路。他带着乡亲们平整土地、施用农家肥,试种的33.3公顷杏林补栽了12次才全部成活,灌溉、授粉、开花期霜冻等一茬又一茬的困难也逐一被克服。

    2019年,平安区政府与罗彬的公司签订了《平安大红岭生态田园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资协议,正式开始打造“杏福岭”。逐步形成了含经济林种植区、田园科普体验区、综合服务区、花海生态景观区、动物饲养体验区、户外运动区的多产融合综合度假区。

    如今,大红岭已种植“青宏杏”良种253.33公顷、景观林66.67公顷,共计28万余株,区域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因春天可赏花、秋季能摘果,大红岭成了平安区著名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书写百姓富裕“绿色答卷”

    三合镇风景优美,拥有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是周边群众露营打卡的首选地。

    今年夏天以来,该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镇范围内农家乐已发展到70多家,民宿11家,家庭宾馆36家,露营基地3个。

    露营经济火热背后,是三合镇党委、政府切实把青山绿水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作为生态环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近年来,三合镇紧抓农村美是实现农业强、农民富的关键环节,始终在把握生态振兴方向,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功夫。按实际情况对行政村进行分类管理,通过以奖代罚、考核评比等方式,多措并举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推进村庄和道路沿线环境卫生治理。截至目前,共出动人员587人次,清理生活垃圾4300余立方米,全镇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压紧压实“河(湖)长”制工作责任,建立日常巡查与常态化监管相结合的巡河制度,联合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巡查力度,查处并关闭临河道林地茶园6家,发出河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提醒函9份,维修污水管网破损外溢5处。同时,坚持“管理与治理并重”的工作方针,对辖区内污水直排、垃圾乱扔、农村污水治理设施、排污口等进行全面排查。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出污水直排、污水管道堵塞、乱堆建筑垃圾、垃圾箱摆放不合理等问题6处,已全部整改完成。

    为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三合镇通过加强镇村两级宣传教育,深入村社、餐饮企业,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宣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发挥微信公众号信息传达效率高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生态保护,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成为该镇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营造政府主导开展、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当前:2版(2024年1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