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化隆县聚焦群众多元需求,统筹推进文化建设,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书屋等阵地,并用好用活阵地资源,同时,重点扶持种植养殖等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大讲堂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
10月中旬,乡村振兴北地—化隆大讲堂“每月一训”——生态文明建设暨年轻干部政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青海化隆中心开班。此次培训邀请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和讲师,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政务摄影等业务技能专题授课,化隆县126名年轻干部参加。
“现在我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能参加学习,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机会。”“这个乡村振兴大讲堂办得好!”……谈到化隆县开设的乡村振兴北地—化隆大讲堂,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据化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秦渊介绍,为了有效利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扶持资源,发挥首都高等学府的知识密集优势,加大党政干部及各领域专业人才培训力度,化隆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资源,开办乡村振兴北地—化隆大讲堂,打造“每月一训”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特色品牌,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力量。
“我们培训采取‘请进来’方式,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当地教育培训师资库相关教师来现场开讲座,主要以现场观摩、集中学习、交流研讨、文稿实践等方式为主,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秦渊说。
当天培训结束后,石大仓乡干部王旭东表示,“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三清三改’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彩;要熟练运用摄影技巧,捕捉乡镇工作中的精彩瞬间,记录乡镇的发展变化,让更多人了解乡镇、关注乡镇。”
书屋助力乡村振兴一路飘香
走进群科新区滨河广场的听水书屋,不少群众在阅读书籍。这座充满设计感的书屋就读环境舒适,文化教育、科普生活、少儿读物等类别的图书应有尽有,阶梯式阅读区、书法展示区、摄影作品展示区、青海作家名录区、扫码听书阅览区等多个功能分区也一应俱全,方便各年龄段群众阅读。“只要有时间,乡亲们就会来这里看书、这里已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听水书屋工作人员说。
书屋里面有一间像迷你KTV房间的玻璃房子——朗读亭。房子里面配备了耳麦、麦克风和高清液晶显示屏和触摸控制屏等,显示屏主页上有朗读、爱国主义教育、健心、唱歌、阅读等模块内容供群众选择。群众可以根据需要触摸模块内容,然后对着麦克风朗读、唱歌,或者听书等。
居民马先生说:“在朗读亭里朗读书籍,既能锻炼听力和口语能力,又能缓解压力,而且不用担心普通话是否标准,真好。”
据了解,听水书屋因坐落于黄河之畔而得名,占地面积706平方米,于今年8月开放。截至目前,书屋共有2600余名群众前来读书、学习,接待70余个单位900余人次参观学习,共开展文化活动3次。“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长知识,听水书屋正在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化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全成说。
养殖走出乡村振兴“羊”光大道
中午时分,群科镇乙沙二村村民马牙古拜正在给羊群喂食。“养羊让我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还给家里盖了二层楼房。”马牙古拜高兴地说。
马牙古拜出生于1961年,他们家之前一直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收入微薄,是乙沙二村的建档立卡户。后来随着到户产业的实施,马牙古拜搞起了家庭养殖,虽然他没什么文化,但勤劳能干肯吃苦,善于摸索和总结经验。在当地有关部门技术人员指导下,马牙古拜很快就熟练掌握养羊技术,并能让生病的羊儿迅速康复,成为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每年靠家庭养殖增收五六万元,短短数年就圆了“致富梦”。他的儿子也在外地开起拉面馆,家里的收入大幅增长。
“说实话,多亏了政府和帮扶干部,我才能学习到关于养殖方面的政策和技术。”提到靠一只只羊拓宽“致富路”,马牙古拜总有说不完的感谢。
乙沙二村驻村第一书记种文龙介绍,曾经的乙沙二村因经济落后,很多村民抱有“等靠要”思想,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外出打工,安于现状。为此,乙沙二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寻求壮大村集体经济路子,增强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内在活力,让种植养殖产业在党旗引领下焕发产业发展别样红。
“如今,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在外地开起化隆拉面馆,扶贫光伏年年分红,村子里的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余元,家家户户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群众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种文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