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女儿城:非遗传承生生不息
◎ 卢树彬

 

    或围着火塘沉浸在恩施扬琴的动听旋律中,或通过皮影戏了解杨家将的英勇事迹,或跟着《嗯嘎·女儿会》实景剧演员感受恩施儿女的美好爱情,或在民族风情剧场《施南古韵》中扮演一次施州人……金秋时节,每天约600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齐聚恩施女儿城。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早在2012年,恩施女儿城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就明确了“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发展方向,并成立非遗传承展演基地。如今,恩施女儿城已成为全国游客向往的热门打卡地。

   以物载文

    将非遗元素融入景区搭建中

    “快快快,给我拍一张。”10月31日,游客一下车,就争相到恩施女儿城的绣球门打卡。

    “这上面的花纹很有特色。”来自安徽省淮南市的游客王先生说,绣球门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看一看。王先生口中的绣球门花纹,设计灵感便来源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2023年7月28日,恩施女儿城景区提档改造升级一期工程完成,当晚7点,绣球门与西兰卡普样式的飘带墙同时被点亮。据悉,绣球门两侧的土家西兰卡普样式飘带墙长56米,寓意56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绣球不仅指姻缘绣球,亦有吉祥、喜庆、祝福、长寿之意。这也是恩施女儿城景区送给游客的第一份祝福。在景观打造过程中,恩施女儿城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会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相应的场景展现出来,彰显当地特色。

    整个景区运用传统建筑风格设计,沿着毕兹卡大街、舍巴街漫游,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成排而建,每个点位都是最佳机位,不少穿着民族服饰的游客拍出了满意的照片。

    民俗博物馆历经4次升级扩建,成为再现恩施最古朴、最传统、最完整、最原生态的生产生活场景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基地。

    恩施油香、桃片糕、白杨豆干、油茶汤、张关合渣等非遗吃食常驻景区小吃街。新建1.2万平方米文化广场,配套建设三层吊脚楼式表演舞台,让观众游恩施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如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配套设施中,始终有传统非遗元素参与其中。

    “土菜”精做

    建设一支一专多能展演团队

    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需要人呈现。

    “因收入过低,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的窘境。”女儿城非遗传承展演基地负责人李毅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2013年,在恩施州、恩施市文化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动服务下,基地在武陵山文化生态走廊范围聘请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年传习者、民间艺人到公司就职。

    传承队伍组建起来后,摆手舞、薅草锣鼓、撒尔嗬、恩施耍耍等非遗展演,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景区看点、亮点。因表演内容零散、民间艺人表演随性、人员流动性大、技艺单一等问题,成为景区在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困境。

    2019年9月10日,基地正式启动“常青树”人才培训计划,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门传艺收徒,鼓励青年员工拜师学艺,为每个员工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并进行年终考评……年轻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有了生存来源,没有后顾之忧的他们安心扎根在景区。

    近年来,恩施州、恩施市文化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恩施市民宗局向基地注入90万元资金,支持购买乐器、添置服装,补贴非遗“六进”演出经费。

    基地主动引进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各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对员工进行授课培训的同时,积极帮助员工走出去,支持员工参加研修培训。其中,主动对接中国音乐学院、吉首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北民族大学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开设民族器乐、传统戏剧、基础乐理知识等培训课程,提升员工技艺水平。

    一直以来,基地始终将培养专精型展演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当前,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青年传习者为骨干、青少年为后备力量的民族文化传承队伍体系架构已基本形成,展演队伍里个个会看曲谱、会演奏乐器、会跳舞蹈。

    以文融旅

    当好恩施故事的宣传员

    皓月当空,吊脚楼下溪水潺潺,姑娘独坐,灯光打造逼真3D效果,还原恩施迷人景色……每天晚上7点多,大型民俗歌舞剧《嗯嘎·女儿会》都会在女儿会广场准时上演。

    2011年12月,《嗯嘎·女儿会》剧目在首届湖北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荣获第一名。在恩施市文化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恩施女儿城景区借助“2023恩施女儿会”活动契机,将《嗯嘎·女儿会》复排。一出好戏终于再次和观众见面,长演不衰,成为展示恩施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借助恩施女儿会的巨大品牌效应,非遗传承展演基地相继复排推出《火塘歌会》、巴东皮影戏《杨家将》、鹤峰柳子戏《桃花扇选段》、巴东堂戏《山伯访友》、恩施傩戏《迎神赐福》、民族管弦乐《变奏龙船调》、恩施花锣鼓《秋彩》、民族风情剧《施南古韵》、恩施扬琴传统选段《天官赐福》等亮得出、叫得响的品牌节目,并进行常态化演出。2024年1至10月底,累计演出1200余场,吸引300万人观演;携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设大师工作室,开发极具恩施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恩施坝漆、施南一杯茶、西兰卡普等系列文创产品上线销售,销售额达1300万元;推出竹编、剪纸、傩面彩绘、西兰卡普、恩施民歌、传统戏剧、滚龙连厢、漆器髹饰技艺等非遗体验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学生来到景区做课题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更大的舞台;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大众化、生活化、现代化、国际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探索的路上,女儿城非遗传承展演基地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当前:2版(2024年11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