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兰县:“三招”助推非遗发展
◎ 韦玉来 班樱娜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依托区域内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模式,让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有效运行、活化实践方式日益丰富,推动非遗在老区大地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深耕“核心区”,描绘老区新图景。该县加大非遗抢救、保护、传承和宣传力度,坚持将非遗保护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一体规划、协同推进,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良性保护机制。沿红水河乡镇在“广西三月三”、农耕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深入开展壮族丰收舞展演、铜鼓传统打法展示、传统山歌演唱等,以“非遗+演艺”促进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今年,该县在隘洞镇、长江镇、长乐镇、巴畴乡、金谷乡等地陆续举办原生态非遗民俗“蚂虫另节”、铜鼓会等大型活动15场次,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月月铜鼓会”、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加速促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活态传承,书写铜鼓之乡新篇章。东兰铜鼓习俗历史悠久,由铜鼓习俗演绎的“蚂虫另舞”“舂榔棍舞”“铜鼓舞”“猴鼓舞”等民间艺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流传,享誉国内外。该县将铜鼓文化作为非遗传承保护的主体,拥有以铜鼓文化为主导的众多非遗项目。通过对境内的传世铜鼓进行普查登记,加强对壮瑶民族铜鼓习俗以及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依托传统铸造产业,建成东兰县铜鼓厂、传承民间铜鼓厂、音乐铜鼓厂,推动铜鼓铸造技艺产业化发展。近年来,该县投入近亿元资金,建设蚂虫另节文化广场、博物馆、壮瑶族铜鼓习俗和壮族蚂虫另节习俗传承基地及传习所,对《乌洋神戏》《文龙与肖妮》《猴鼓舞》等非遗项目以及山歌、民谣等极具群众基础的传统节目进行保护和展演。目前,全县已建成非遗项目壮族铜鼓习俗传承基地7个、壮族铜鼓习俗传习所4个、壮族铜鼓习俗传习示范户3户,建成校园传承基地9个、展示场馆5个,申报通过了非遗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此外,东兰新建了东兰向阳新城铜鼓文化广场,启动建设了红水河铜鼓文化旅游产业园,并积极开展“民俗鼓韵”田园综合体项目前期工作,这些基地(场馆、项目)不仅用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保存非遗资料,还作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的固定场所。

    用心守护,赓续非遗薪火。该县不断探索非遗保护利用新途径,尝试“非遗+志愿服务”“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跨界融合新模式。依托全县16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非遗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抓手,用志愿服务促进非遗传承。利用“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等,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矩阵,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重理论研究,扎实推进铜鼓文化、蚂虫另文化课题研究,编撰《东兰铜鼓》《东兰蚂虫另文化》《东兰风物》等书籍。开展传习研学,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堂,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铜鼓敲打、音乐铜鼓等技艺,大力培养新生代非遗传承力量。研发文创产品,投入700多万元扶持两家民族服饰企业,推出系列特色文创产品;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深入研究铜鼓铸造,开发铜鼓文创产品,以博览会、推介会为载体,推介优秀铜鼓文化,提高铜鼓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当前:2版(2024年11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