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安置自然间
——多地自然教育火热开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远,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浪费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教育,作为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形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崇。自然教育强调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学习,旨在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自然教育“火”起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电子产品的普及,青少年近视、肥胖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成为社会关切。自然教育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到自然中去学习和探索,这正迎合了时代之需。自然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培养和行动的引导。把课堂搬进森林、把课堂搬进湿地……倡导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与生态责任感,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近日,由陕西省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主办的“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示范活动在西安举办,60余名研学青少年走进西安植物园,在学习自然和植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

    本次活动以“植物园里的大自然”为主题,学生们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引导下,通过自然观察、果实微观、自然游戏、亲子手工等多种教育引导方式,感受自然之美、认知自然规律、了解植物知识,培养自然兴趣、增强环保意识,为营造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良好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各地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各级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湿地自然教育。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资源为依托开发了多种自然教育课程,多元化课程让前来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的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湿地的魅力。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重庆开州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等,多年来在自然教育设施体系建设、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开展、自然教育队伍培养等方面,不断开拓和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今年7月-9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联合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少先队广州市工作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4广州市“我身边的绿与美”自然创作大赛,面向全市6至18岁青少年征集自然日记作品,在广大校园、少年宫及自然教育基地举办了40余场自然日记指导活动,共收到全市40余所中小学1600多份投稿。投稿作品涵盖各个年级和不同动植物主题,充分展现了青少年对身边绿与美的观察和热爱,深刻诠释了他们与大自然细腻紧密而又深厚的联结。

    通过自然教育,孩子们能够在大自然中学会观察、探索与合作,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和社区也开始纷纷建设自然教育基地,提供户外课堂和生态体验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自然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自然教育基地怎么建?

    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鼓励社区与公众参与、重视跨界合作整合资源……自然教育基地该这么建。

    2021年,广东省林业局印发《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广东省自然教育指明方向,这是全国首个省级自然教育规划,对广东省全面铺开自然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广东省印发实施了全国第一个自然教育径标识系统、省级建设指引、本省首套自然教育团体标准等,规范了本省自然教育建设。

    8月17日,首批前来参加自然教育科普课堂的小朋友走进广州云溪植物园,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带领和讲解中,漫步园内,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聆听,开启一场榕树知识的科普之旅。

    为做好自然教育工作,云溪植物园内建有3条自然教育径,以3000余个植物标识牌为载体串联起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步构建起自导式的科普讲解系统。园中还建有自然教育馆和花城艺术馆2大科普教育场馆,系统讲述岭南植物故事。

    截至目前,广东累计发布自然教育标准8项,主要针对全省基地建设、自然教育径建设、标识设置、课程设计、讲解服务、志愿服务等提出了推荐性技术指引,成为广东省自然教育标准化发展重要内容,推动粤港澳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

    无独有偶。近年来,陕西利用自然保护地、城市公园、科普场馆等形成自然教育场所,涵盖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多种类型,目前自然教育基地数量已达95个,每年培训导师100余人,现有优质推广教育课程16个,开展青少年进森林研学、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科普教育、文化采风等各类活动,全年参与人数近10万人次。今后,陕西省自然教育将持续完善基础建设,打造特色教育设施,不断优化基地建设质量和教育功能,定期举办自然教育导师培训班,开展课程设计大赛,不断提升导师队伍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全面推动陕西自然教育规范化、多元化进程迈上新台阶。

    怎么让孩子们在参观大熊猫时不只是看?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研究布局大熊猫国家公园青木川自然教育基地、生态体验小区、入口社区及主要节点,推动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科普宣教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科普宣教馆,吸引周边游客及社区周边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同时,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编写了“秦岭生态小卫士(4—6年级)”自然教育课程等;以“祖脉秦岭 中央公园”“大美秦岭 熊猫陕西”为主题,利用“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契机,开展国家公园科普“3+4”系列进校园进社区、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妇女节、植树节等,开展互动体验活动、故事化教学、多媒体展示、现场教学等。

    四川平武县着力打造“中国自然教育第一县”,建立岷山(平武)自然教育总校和5所分校,发布全国首个县域自然教育总规。宝兴县以“大熊猫文化溯源”引领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荥经县以“全域自然教育先行者”为目标,实施“自然教育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大门片区同步建设”等两大策略,推动自然教育迈向纵深。眉山区域立足四川1号界碑等独有IP,打造“杜鹃课堂”“问道珙桐”等精品课程,成立瓦屋山自然学校,编写相关教材。

   自然教育人才怎么培养?

    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日益提高,我国自然教育市场也越来越壮大,但随之而来的是从业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课程设计缺乏标准规范、自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等困境。

    上海市林学会理事长钱伯金介绍,上海是我国开展自然教育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全市涌现了各类热心自然教育的企事业单位、相关机构及个人。但从总体看,工作开展还不够平衡,缺乏统筹规划,教育机构与自然保护地、公园绿地、林地湿地的衔接不够,自然教育形式较为单调。

    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在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办“湿地自然学校”,这是苏州第一处面向大众进行科普教育的场所。

    “开办湿地自然学校的想法,最早是陪女儿玩的时候想到的。”江苏省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回忆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带孩子去公园玩,但感觉公园里的自然活动很单一。要知道,自然教育不仅能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释放天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和素养,实现均衡发展。”

    湿地自然学校成立之初,没有专业的老师,冯育青就带领管理站工作人员先学习后培训志愿者。随着自然教育活动场次增加,冯育青萌发了请专业人士做专业事的想法。

    管理站积极发挥行业监督优势,为湿地自然学校搭建对外合作平台和网络。他们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借助苏州市林学会环境教育顾问制度,从社会招募专家,持续为湿地自然学校提供技术支撑。此外,通过在苏州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成立实训基地,为全国近400家湿地公园提供专业人才培训。如今,苏州的湿地自然学校讲师已有20余人获批林业专业技术职称,19人获得星级讲师称号,成为全市湿地自然教育的中坚力量。近3年,他们开展1109次的自然教育活动和347次的主题宣传、研学等活动,受益群众16.3万余人次。

    荷叶和莲藕里,藏着什么奥秘?芦苇与生态,会有哪些关联?小小的蘑菇,除了能吃还有什么生态价值?……在今年8月上海“自然教育师”培训现场,10份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凝结着有志于从事自然教育者对行业的思考。

    据悉,这已是上海第三次开展“自然教育师”培训,旨在培养多元自然教育人才,打造更加精彩的都市自然教育品牌。目前,全市持证自然教育“正规军”已达150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推进上海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创建力度,建立森林保护类、公园绿地类、实地观察类和野生动植物园四大类型的上海自然教育体系,打造30多个具有显著都市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和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上海市林学会理事长钱伯金表示。

    (综合《光明日报》《中国绿色时报》《广州日报》等)

 

    11月5日,江苏省海安市南莫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来到农村的广袤稻田间绘画写生,描绘家乡丰收美景。 翟慧勇 摄


当前:4版(2024年11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