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针对文物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各方面的关切作出了回应,进一步完善了文物保护制度体系,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健全了制度基础。不只是文物,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保护好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遗产价值大家认可
近年来,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等文博景点一票难求,“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越来越热;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舞剧《只此青绿》、电影《长安三万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频出爆款,风靡一时,引领风尚;“文博热”“考古热”“诗词热”持续升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敬惜爱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文化遗产是文脉的载体,它们涵盖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传承在无数工匠大师身上的技艺。文化遗产保留着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当前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主要资源。
在“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的背景下,杭州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博活动,让文物故事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全年共策划推出了280余个临时展览,如“让文物活起来——杭州的博物馆镇馆之宝”特展等,吸引了超1500万人次观众参观——特别是在暑假期间,博物馆参观人数高达570余万人次,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极大提升了公众对文物的兴趣和认知;杭州还积极举办各类讲解员大赛、社教活动等,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统计,今年1-8月,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1096.2万人次,举办临时展览221个,举办社教活动5610场次,活动服务公众153.7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杭州对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同时,杭州还积极推动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开设“杭城迹忆”文博公共服务平台,并设立“让文物活起来”专栏,全年发布主题内容数千条,吸引了288万注册用户,阅读量突破4500万。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文物、参与文化活动的便捷途径,也有效扩大了杭州文博的影响力。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游客在博物馆内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介绍:“通过各种沉浸式、数字化的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程生动展现出来。让人们从数千年沉淀的中华文化基因中获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文物保护全民参与
人人有责、各尽其责,文物和文化遗产才能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遗产大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余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共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1亿多件(套)。截至2023年年底,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00多项,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39项,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近800个、中国传统村落8000多个,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十分繁重。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11月22日至23日,2024年公众参与长城保护与利用交流会暨长城嘉年华活动在北京市怀柔区西栅子村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举行。
活动创新采用“文物系统+社会组织+文创企业+沿线村镇”四位一体模式,通过交流、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全方位探索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新路径,是遗产保护社会共治的重要尝试。
活动举办方通过对报名人员进行线上培训和面试的方式,择优录取包括大中小学生在内的70余位志愿服务人员参与活动。通过“专业引领+创新引导+公众参与”,致力于让公众从文物保护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为长城的可持续保护探索新路径。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持续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文气”聚“人气”,文物保护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吉林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文物宣传教育、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保护利用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
文物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进行文物普查过程中,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赵云翔表示,为了顺利完成普查,他们常常要和不同的单位打交道。讲清文物普查的意义,沟通是前期的主要工作。“为了更全面了解文物的分布情况,只能采取‘广撒网、重点收获’的方式,我们几乎把每个街道乡镇以上的单位都筛了一遍。”
在普查走访过程中,赵云翔深刻体会到,文物保护,宣传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果这个工作做不好,下一步就无法推进。“首先要让别人了解文物普查的意义,其次,要让他知道作为管理使用单位和使用人,需要尽到哪些义务。”
“过去我们总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自己的事,这次普查让我们体会到文物保护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在普查中,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使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化、社会化,这是很大的一个收获。”赵云翔说。山西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研学活动等多种形式,增强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文物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还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项目,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认领认养等方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有效缓解了文物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模式,为文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创产品招徕人气
文创开发领域上,吉林省亮点频现。近年来,吉林省博物院已形成包括文房摆件、办公用品、居家生活、装饰用品、首饰、箱包、针织衣帽、专业图书及体育用品等9大类的产品体系,在售产品2200余款,重点打造的“礼遇吉林”文创品牌,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深受00后们喜欢的吧唧(马口铁徽章)、90后爱不释手的桌游、风靡大江南北的中式糕点……在刚刚结束的“重庆好礼·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届‘渝礼相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65件文创作品从500余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复赛。
11月28日,大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即日起,网友们可以登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官方网站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票,最终评选出特别奖1名,奖金3万元。
入围复赛的“镂雕喜鹊闹梅纹亚克力吧唧框”,无疑是瞄准了年轻群体中的二次元爱好者,为何会想到将博物馆文创与二次元周边相结合?设计方“本也漫屋”工作室负责人说,在设计之前的调研中,他们发现,如今博物馆文创的主要消费群体,已经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因此,深受二次元喜欢的“谷子”“吧唧”成为它们此次参赛的主要创意。而针对二次元市场缺少漂亮实用的收纳空间的问题,他们才最终将自己的创意目标锁定了“吧唧框”这个题材。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创部主任池林表示,博物馆更希望获奖作品能够真正出现在文创商店之中,成为博物馆文创爱好者们爱不释手的收藏和日常爱用的好物,“我们认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将理想照进现实,所以,一件作品如果只能停留在图纸上,那么它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优秀作品。”
文创笔记本、祈福礼盒、文昌结、钥匙扣……11月28日,老长沙网红打卡地天心阁游人数量大幅增长,天心阁“魁星点斗、文运昌盛”系列文创用品火了,天心阁的摊位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前来咨询、交流、消费,现场人气火爆。“天心阁建筑IP”的冰箱贴、书签、丝巾、雨伞、保温杯等,“天心阁园林IP”的香卡、鲨鱼夹等,文运系列的祈福御守等产品,林林总总,美不胜收。游客们被这些极具天心阁特色的文创产品吸引,纷纷以各类产品为背景拍照留影,或者直接打卡古城墙,拍摄大美城心的繁荣景象。前来购买文运系列产品的游客朋友称赞这些产品好看好用,可把玩可收藏,“称得上是艺术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副院长马修伦认为,如果要想让文创产品具有持续性,就要塑造好品牌形象;如果文创产品要想“出圈”,就要有一个培育机制,打造好文育IP;而在文育IP中必须有一个持续的研发过程和团队支撑,打造成体系的产品。“文创产品从培育体系、传播体系到抵达消费者脑中的文化匹配,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马修伦说,文创产品的开发应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找准定位。
(综合《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吉林日报》《长沙晚报》等)
11月19日,在山西省临汾市陶寺遗址博物馆文创商店内,以“陶寺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文创产品摆满柜台,琳琅满目,精妙绝伦。挂件、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设计精美,创意十足,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选购,近距离了解陶寺文化。李现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