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推进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
挖掘历史文化记忆,推动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打造小微展馆、精品院落,升级市民文化休闲空间……百年老街模式口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近日,首都文明办2024北京创城精品线路媒体探访团聚焦“城市焕新”主题,走进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看老街如何在更新中融入现代生活。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近年来,北京市石景山区结合全市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活化利用,使其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
保护历史遗存 留住城市记忆
占地38.88公顷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一个重要窗口。模式口闻名于明清,以盛产青石磨刀石而得名。这里,聚集了法海寺、承恩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多处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针对历史悠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散落在胡同巷弄的古民居、有价值院落等,石景山区在修缮保护后,引入特色文化展览,凸显地区文化的魅力。法海寺附近的法海寺壁画艺术馆,数字展厅内,4K高清显示屏原比例还原了壁画内容。“可以放大、拉近展示局部精彩细节,并逐项展示壁画内容。”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运营总监刘会雨介绍,这样的做法,既能保护壁画,又能更好展现壁画的艺术魅力。
保护历史遗存,留住城市记忆。近年来,石景山区通过集中改造多项惠民市政设施、升级多处市民文化休闲空间、打造多个京西特色文化小微展馆、营造多组商业文化体验院落,推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活化利用,使其有机融入现代生活。如今,走在模式口大街,处处可感“古韵”与“新生”的碰撞。古老的法海寺、承恩寺、过街楼遗址、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红色电力展览馆、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等诉说着百年老街的历史;特色主题餐饮、精品住宿、咖啡馆、酒吧、茶文化品鉴空间等时尚业态聚集,吸引着年轻人走进老街打卡。
街区有机更新 改善人居环境
在模式口大街居住的老街坊都知道,曾经的模式口区域有不少加盖违建、违规占道经营的情况,道路从早到晚拥挤不堪,早市过后,街上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2016年,随着城市更新的启动,石景山区启动了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工作,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2020年前,模式口区域完成了市政基础设施改造,雨水、污水管道重新铺设、架空线入地、拓宽街道等。2020年后,街区开始进入更新阶段,按照“文物保护是核心,环境整治是前提,有机更新是遵循,民生改善是重点,业态提升是关键”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思路,在更新过程中统筹推进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招商运营等工作。
“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既要做好‘里子’,又要做美‘面子’。”北京石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海斌说,做好规划是前提,当地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多种需求,既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又要恢复历史文化风貌,还要能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
改造升级,有的放矢。街区外立面改造修缮,整体采用了灰砖元素,保留京西传统民居特点,因地制宜见缝插绿,补植乔木及花卉。街区景观改造提升注重文化历史与生活趣味,在街道两侧增设雕塑、墙绘、夜景照明系统、园林景观等。
丰富多元业态 汇聚人气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如何聚人气?石景山区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充分吸纳商户的诉求,紧扣文化、旅游、商业、公共服务4类业态,实施精准招商,确保入驻即开业。如今,15处景观遍布街巷,30处精品院落栖居老街,百余商铺临街而立。
位于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北街的美山51号今年3月开业,是一家集住宿、西餐厅、酒吧于一体的精品文化院落。主理人林芳如说,2022年她第一次来到模式口,虽然更新中的大街还有些杂乱,可这里沉淀的历史文化韵味深深吸引了她,决定来这里开店。“街区设计规划部门会考虑商户的业态经营需求提前规划设计,不需要我们大拆大建,很贴心。而且两年过去了,街区的更新改造留住了模式口的历史文化,这里变得既时尚又有文化气息,没有让我失望。”
如今,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集聚了众多业态。曾经被承包用于药店经营的“西老爷庙”,现在是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陈列馆内还引入了咖啡业态。此外,街区还推出夜景规划设计,将灯光艺术与酒吧、住宿、沉浸式体验等文娱休闲业态相结合,打造夜间经济,推动文化消费。
模式口大街两侧居民院落众多,城市更新对有保留价值的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对没有保留价值的院落进行更新改造,从而留住古街的文化根脉。模式口更新改造事业部规划设计部经理张皓介绍,改造工作按照“一院一方案”的原则,在前期设计阶段听取商户的意见,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保持整个街区的风格。“我们不希望打造一个千篇一律的仿古街区,更希望它是一个能够体现时代变化,甚至能留下当代记忆的街区。”张皓表示。
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多元的时尚元素……如今的模式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模式口打卡,让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古街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