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好人”孙宗燊
他将一生心血都投入涪州川剧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68年来创编众多经典剧目,获奖数不胜数;他以满腔热爱坚守在传统戏曲传习第一线,83岁高龄依然无偿教学涪州川剧,育才已逾百名。他就是孙宗燊,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涪州川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川剧传承与创新的杰出艺术家。今年11月12日,孙宗燊光荣入选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谈起涪州川剧,孙宗燊语调亢昂,话语中全是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1956年7月19日,这一天对孙宗燊来说意义非凡。涪州川剧团在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巡演时,条件出色的孙宗燊被川剧团一眼相中,特招入团。自此,他与涪州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剧团的练功室里总有孙宗燊的身影,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勤学苦练、兼收并蓄,以贴近生活的表演、简洁幽默的唱腔,在经年累月的求索中形成了一套雅俗共赏的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也使他在川剧表演中脱颖而出受到更多关注,逐渐声名远扬。
1981年,孙宗燊被保送至首届川剧导演进修班,开启了他的创作编导生涯。在表演上成就不凡的他,在创作和编导上同样硕果累累。在创作剧目时,孙忠燊坚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唱腔设计的创新,精心创编了《夏天官与蔡龙王》《问病逼宫》等众多经典剧目,其中,《九流相公》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活动中荣获传承类“最佳集体节目奖”。由他导演的《春草闯堂》《屠夫状元》《柯山红日》等70多出剧目,多次在各类赛事中斩获大奖,其中,《过关牒》获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特颁的“突出贡献奖”,在川剧艺术的发展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寒来暑往,时光以一场场精彩的表演丈量出孙宗燊艺术生涯的长度与厚度,而他则以多元化的声腔组合使涪州川剧在表演上更具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推动了涪州川剧的创新性发展。1987年,孙宗燊被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川剧词典》收录入“丑角艺术家名栏”。孙宗燊告诉记者,60多年来,他参演并扮演重要角色的剧目达80余出,每一出剧目的唱词他都烂熟于心。这份熟稔源自热爱,更源自琢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多次满怀深情地表示,对川剧“太爱了”“舍不得”。
因为热爱,孙宗燊以一生心血沁润涪州川剧;更因为舍不得,他将这一生都奉献给了涪州川剧的传承发展,这份对艺术的牵挂如今还在续写着新的篇章。每个周六周日的上午9点,83岁的孙宗燊都会准时来到重庆市涪陵区崇义街道皮家街社区活动室开班传授川剧。从涪陵区文化馆退休之后,孙宗燊仍然坚守戏曲阵地培养川剧人才,秉持着传艺分文不取的原则,2010年以来,他传授学生逾百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川剧艺术后备人才,为川剧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孙宗燊说。
谈到这些年由自己培养出的川剧人才,孙宗燊向记者提起了一个又一个名字,从已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大弟子李金治,到如今每周跟着自己学习川剧的小姐妹段妮彤竺、段伶洛伊等,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与欣慰。当下,已成才的青年挑起了曲艺传承发展的大梁崭露头角,正成长的少年也唱得有板有眼、学得有模有样。孙宗燊说,每次看到孩子们围在自己身边学习川剧,他的心里都充盈着满满的期待,学生们稚嫩的嗓子唱出的不只是一句句唱词,更是一个个发扬川剧的美好明天。
68年来,孙宗燊见证了川剧的辉煌,也与之共同走过了低谷,他对川剧的热爱从未改变,并在耄耋之年仍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多次接受邀请将戏曲知识送进校园、送进社区。谈及未来,孙宗燊表示,自己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川剧事业发展,也希望年轻一代能够从老一辈的手中接好文化传承这一棒,将川剧艺术发扬光大,在新时代闪耀出更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