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湖北省汉川市坚持用好“五种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与社区建设,汇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凝聚宣讲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一是拓展主阵地。全市2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0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宣讲团,宣讲团深入农户屋场、田间地头开展宣讲。二是注重融合度。在宣讲时,宣讲人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当前出台的各项政策深度融合。刘家隔镇逼驾台村百姓宣讲团成员刘海霞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注意跟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政策结合,使全会精神更容易为村民所理解。三是形式多样化。汉川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民间文艺形式多样,两次获评“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汉川善书”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川注重方式创新,采用“专场+点单”“宣讲+文艺”等模式,利用汉川善书、楹联、渔鼓等特色文化资源,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群众的生动实践融入艺术作品中。推出《李乡长的故事》《寻味》《新霞客调研记》等文艺宣讲作品,让理论宣讲演起来、唱起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四是培育强队伍。发挥“土专家”“田秀才”“新乡贤”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百姓宣讲骨干队伍,满足不同主题、不同受众的理论宣讲需要。市委宣传部开展定期培训,提升宣讲骨干的能力。
凝聚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更精彩。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是运用传统节日增强凝聚力。依托“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过节”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二是运用系列活动增强向心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活动不断,精彩纷呈。仙女山街道福星社区、沉湖镇新洲村等文明实践站,举办寒暑假公益托管班,开展传统文化展演、安全教育、手工制作等课程,让留守儿童度过快乐的假期。三是运用红色故事增强感召力。根据王平章、魏人镜、何羽道等烈士的事迹,创作系列红色题材故事,采取多种形式传播,引导群众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凝聚榜样的力量,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是广泛发动。完善“身边好人”、道德模范选树机制,培育选树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60余人次。二是示范带动。每年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示范户100户,“好婆媳”100名,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今年1月,湖北省2023年“家书传家风”万户家庭讲家风故事分享会在汉川举行。
凝聚激励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迸发活力。一是用共同缔造的理念打造家园。广集民意、汇聚民力,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2021年3月起,将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五设立为“村庄清洁日”。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清运制度,完善农村污水排放处理措施和村组公路、联户路日常保洁管理规范,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水平。二是构建积分制增强村民参与度。构建“积分制+共同缔造”治理体系,各乡镇推行“时间银行”机制,每村设立“爱心超市”,村民凭相应的活动积分可兑换食用油、洗衣液、洗洁精等。
凝聚“凝心的力量”,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汇聚民心。一是开启下沉遍访模式。流动接访小组分赴25个乡镇进村入户,采取一线开门接访、带案下访约访、上门问效回访、公开反馈澄清等方式,将流动接访点设在村(社区),监督力量下沉到一线。二是严格落实“四张清单”。制定“包保清单”,市领导包保负责解决群众急难问题,协调相关地方和单位把矛盾化解在群众家门口;制定“问题清单”,在一线接访中受理群众反映问题诉求,实行台账式动态管理;制定“责任清单”,明确问题线索的责任组、责任人、责任时限;制定“整改清单”,梳理归纳个别地方、单位面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发函督促制定整改措施,堵塞风险漏洞。三是解决群众所需所盼。下沉遍访工作落实落细、见行见效,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近几年,在乡村振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汉川作了一些粗浅但有益的探索,也引发了很多思考。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持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进一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