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民俗文化中的“善治密码”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色民俗文化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时间长河之中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善治密码”,这些“密码”相互交织融合,共同汇聚形成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独特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中的善治资源?用好民俗文化中的“善治密码”,各地推行了哪些措施与规定?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做法 巧借民俗文化群众基础

    用“人情味”助力“微治理”

    “您别急,先坐下来喝杯茶,消消气,大家商量解决……”不久前,刘先生气冲冲地走进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安居苑社区“罐罐茶调解室”,社区工作人员连忙为他煮上了一罐茶,招呼他有事情坐下来慢慢说。

    原来,刘先生的汽车停放在小区内施工路段附近,车旁的施工围挡因风力过大倒塌将其车辆砸损。刘先生多次与物业、施工方协商赔偿事宜,均未能达成一致。在“罐罐茶调解室”内,社区工作人员联合自治区法学会、治保会力量,与刘先生以及物业、施工方负责人围炉煮茶,针对纠纷争议点耐心引导、化解矛盾。最终,施工单位同意赔偿刘先生车辆维修费用及损失2000元。刘先生则表示:“感谢大家的耐心调解,赔偿款我就不收了,请社区、物业将赔偿款购买成慰问品,捐赠给小区里的独居高龄老人。”

    溢出清香与暖意的罐罐茶,驱走了居民心中的不快,让烦心的纠纷化作暖心的捐赠。喝罐罐茶是西北地区相沿至今的一种品茗风俗,因使用茶罐烹煮茶叶,故名“罐罐茶”。老百姓将喝罐罐茶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把其作为聚亲会友、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走,到我家喝罐罐茶去!”人们于街头巷尾常听到这样的热情招呼,喝罐罐茶已成为当地一种民俗文化符号。

    在宁夏、甘肃等地的街道社区,“罐罐茶调解室”并不鲜见。安居苑社区党委书记常立红告诉记者:“遇到难解的‘疙瘩事’,请群众来‘罐罐茶调解室’喝一罐茶水、听一席劝解,群众的‘心路’打通了,心与心也更贴近了。”

    与“罐罐茶调解室”在促进基层“微治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的,还有“拉呱”。“拉呱”一词在山东和苏北地区被广泛使用,无论是在平时闲聊还是聚会交流,都可以用“拉呱”来形容,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拉呱”沟通与联络感情。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则依托“拉呱”习俗在线上开通“岭上夜话”政务直播间,让广大群众在直播间和党委政府交流想法,营造“岭上人家云夜话,百姓想啥咱聊啥”的良好氛围,发挥出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积极作用。

    “岭子的父老乡亲,大家好,今天的岭上夜话想跟大家聊一下关于岭子的乡贤文化。咱们岭子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曾有‘邑内名人半淄西’的说法,亦有‘五里三进士’的美誉,蒲松龄早年曾执教于岭子镇沈家河村道台府,并在青云寺、豹岩观等地留下众多诗篇……”晚上7点,“岭上夜话”乡贤文化专题在直播间上线,岭子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钊作为主持人,邀请相关专家通过“拉呱”的方式,介绍岭子镇历史沿革、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红色文化等。直播间内言谈生动,内容丰富,小王家庄村村民王德君守着手机听得很是入迷。

    “岭子镇结合镇村实际,围绕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历史文化、环境整治、护林防火等话题,定期开展‘岭上夜话’直播,切实用大数据架起党委政府和全镇群众的连心桥,有效提升了全镇群众信任度、支持度和满意度。”岭子镇党委书记赵聪说。

    探索 深挖民俗文化积极内涵

    让“老传统”展现“新作为”

    “礼尚往来睦安祥,李王礼让墙中墙。邻里赛过亲朋样,王李世代万年长。”在一代文宗欧阳修的故乡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一个以“和”为贵的民间典故让人们津津乐道。永丰县委宣传部干部张云长告诉记者,故事源自沙溪镇河下古村的一面“墙中墙”。该村李王两家在修建房屋时,因住处相邻地基相连,经商议后相互镶墙建宅,使两家睦邻友好的关系以看得见的方式传递下去,在当地传为美谈。

    如今,“老传统”不仅存档于古老的民间故事,还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展现了价值与作为。今年,河下古村有三户人家想把一栋共建的老房子拆旧重建,但由于争议较大,三方不仅达不成共识还闹出了矛盾纠纷。为化解纠纷,调解人员通过拉家常、听倾诉、询问题,通过“墙中墙”典故所体现的睦邻友好精神,引导年轻一代传承美德、相互包容,三户人家的意见最终达成了一致,房子也顺利修建。

    像“墙中墙”一样和睦友善的场景,近年来在永丰县随处可见。永丰县汲取“墙中墙”等民俗文化智慧融入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广泛设立“赣事先商量·吉事广议·欧公有礼”调解室,建立县乡村“一站式”解纷平台全覆盖,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永丰县委政法委相关领导介绍,永丰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本地民俗文化中的积极内涵转化为矛盾纠纷调解优势,探索出一条符合永丰实际的基层德治德育新路径。

    和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一样,将民俗文化智慧融入基层治理手段的,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这些有益的尝试,不仅激活了民俗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强大生命力,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良好范例。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积极作用,在上江圩镇浦尾村、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上甘棠村等蕴含深厚“和美风尚”文化底蕴的村,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工作机制,形成了具有江永特色的“民俗创意”调解法;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找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法院工作结合点,以“石榴籽”调解工作室为抓手,积极探索“民俗+法理四步走”解纷工作法,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接地气、有温度的特色司法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雒容镇立足民族风俗特点,依托熟悉当地乡风民俗的人民调解员和德高望重的乡贤,采取“法官+法官助理+新乡贤调解员”模式推动司法服务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实践 提炼民俗文化时代新意

    以“成规矩”促进“见成效”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高陇镇是明代重臣李东阳的家乡,龙匣村因其诗句“我家龙匣水,滚滚入南溪”而得名。李东阳一生生活简朴,其清廉节俭的作风在龙匣村代代相传。时至当代,在乡风民俗的影响下,村里人办酒席形成了“一斤肉价随礼”的做法。

    所谓“一斤肉价随礼”,即当村里有人家办酒席时,乡亲们按当下一斤肉的价格,折现送上礼金。龙匣村党总支书记李小文向记者展示了最近村里举办婚宴的礼单,礼金一栏内登记的金额多为20元。李小文说,在20世纪80年代,不少村民因矿而富,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村里逐渐兴起了大办酒席的攀比之风。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及时意识到这一现象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大家都按照一斤肉价随礼”的建议,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并于20世纪90年代成为了龙匣村约定俗成的随礼做法。今年7月,“一斤肉价随礼”婚俗被正式写入龙匣村的村规民约,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成效显著。

    礼轻情意重,节俭显文明。为了在操办酒席的花费上给村民减负,2022年,村里依托老祠堂建设“幸福‘食’光长者餐厅”,不仅平时能为村里的老人提供餐食,在村民操办酒席时还可提供场地,将一桌酒席的成本控制在两三百元,使办席成本有规可循。龙匣村如今家家户户都遵循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人情适度的文明新约,低成本的酒席搭配“一斤肉价”的礼金,古老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姿。

    办家宴是农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为媒,既串联起乡情,也彰显出乡风。在浙江省湖州市,农村家宴历来氛围浓厚,近年来,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画溪村创新推出“1080”新风村宴模式,对村民办宴席的规格作出指导性建议,让乡亲们在享受传统宴席氛围的同时,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画溪村“1080”新风村宴模式中,“10”代表办宴用车不超过10辆,“80”则指每人餐标不超过80元,旨在引导村民树立节俭办宴、文明办事的新风尚,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小浦镇画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云峰介绍,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遏制了农村操办红白事铺张浪费的现象,更将民俗文化和文明新风融入其中,既节俭又文明的办宴方式使传统民俗的氛围丝毫不减,在减轻村民经济负担的同时,有力推动乡村展现文明新气象。

    “过去办酒席大伙儿难免要讲究排场,现在都提倡简办俭办,大家统一标准,既不用互相攀比,也不会铺张浪费,轻松多了!”画溪村村民李大伯高兴地说。

 

当前:1版(2024年12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