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五步走”
◎ 安徽巢湖市胡岗小学 鲍华明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厘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由此可见,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根据散文选材范围广泛,结构灵活自由,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总结了一些具体的经验,可概述为“五步走”,特拟此文以供同学们借鉴。

    一、明“聚散”,整体了解文意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重要特点。阅读散文要抓住“神聚”的实质,材料不管多散,都统一在一定的主旨中,这就是所谓“聚”。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了文章的聚散之理。如朱自清的《春》,所选择的春天景物十分丰富,但都围绕“盼春”“绘春”“颂春”三个主题层次展开内容,显得杂而不乱,井然有序,由此抒发了赞美春天的美好情感。

    二、抓“线索”,把握文脉思路

    线索指文章的脉络。它是叙事性散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阅读散文,找出时空转移、人物活动、中心事件、情感变化、情节事物等线索,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才能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中作者四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用这三个字结构全篇,而“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则是全文的抒情线索,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颂之情。

    三、品“语言”,探究深层意蕴

    通过品析语言,探究文中的深层意蕴,是散文阅读的又一途径。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段,除了字面意义之外,往往还具有深层含义和独特作用。品读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语境、中心、全篇,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于准确把握,透彻理解。例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中的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种使命感。寥寥数语,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赏“意境”,感受思想感情

    所谓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宏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有虚实相生、深邃幽远的风格特征。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阅读一些优美的情景交融散文,应从欣赏意境入手,感受作者融于文中的思想感情。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则借对一树紫藤萝的描写,将读者从有形之境引向无形之境,使读者从中得到一种领悟、一种启迪、一种深层的享受。这种情与理的有机统一,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析“表达”,辨明主题思想

    一篇散文,根据揭示主题思想的需要,作者可以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抒情,时而议论,也可以把几种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行夹叙夹议,使描写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议论,充分表明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等。如杨朔的《荔枝蜜》:“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都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这段文字融抒情、议论于一体。既抒发了对蜜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对蜜蜂的生命价值进行了评议。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融合,极富生活哲理,情感真挚深沉,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在指导阅读和写作散文时,若能从上述“五步”入手,相信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3版(2024年1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