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城市的文明治理
——湖南株洲市以常态长效促文明创建“落地生花”
◎ 姚时美 易楚曈

 

    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这里曾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40多项第一,留下厚重的发展记忆。

    近年来,湖南株洲以“壮士断腕”的气概,打赢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蝶变为生态宜居之城。同时,株洲更是以文明为抓手,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让这座老工业城市不仅焕发出更为青春的“容颜”,更有了温润的“内涵”。

    文明,已成为株洲的新名片、新标签。

   于细微处

    见证“骨子里的文明”

    藏在细节中的文明,才是一座城市“骨子里的文明”。

    与各种生产线、机器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株洲人,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文明城市建设,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要考虑城市整体形象和功能配套的大局,更要统筹抓好细微之处。

    2014年开始,一些厂矿逐渐搬迁,留下的老旧厂矿小区与落后生活配套却搬不走,怎么办?

    面对现实,株洲提出了“三微六位”改革——微改造、微服务、微实事,岗位、学位、床位、梯位、车位、厕位,从最小的民生细节出发,从细微之处着眼努力。

    老旧厂矿小区集中的荷塘区茨菇塘街道六〇一社区,曾为屡禁不止的“牛皮癣”头疼不已。社区多番努力,都未有成效,于是决定从打击转为“收编”,主动筛选出一批资质齐全、价格公道、技术娴熟的广告小商家,组成一支“家门口”的便民服务队。如今,老旧小区内道路、楼道干净整洁,各种便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细微之处显精神,平实之中见真功。株洲正不断以“细节”涵养文明生态,从“小细节”出发,走向“大文明”。

    2020年,高标准建成“建宁驿站”公共卫生间,改造公厕、开放社会公厕各200座,为市民提供如厕、充电、休闲等多项便利服务。

    2021年,启动《株洲市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对城区23个农贸市场实施标准化建设,推动农贸市场旧貌绽新颜。

    2022年,创新开展“株事有礼·文明创建社区行”活动,全市111家单位和志愿服务组织(队伍)深入社区开展联点共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000余个。

    2023年,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强化公共停车泊位建设、机关单位错时共享车位等方式,累计新增停车位1.4万余个、新设便民充电桩5000多个,有效缓解了市民停车充电等难题。

    2024年,深入开展“三无”小区(无物业服务管理、无单位或主管部门实质管理、无人防物防技防的小区)清零,城区1282个小区彻底告别“三无”状态。

    …………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全面覆盖、纵深耕耘,文明之花在株洲竞相绽放:全市现有全国文明村镇14个,全国文明单位26个,全国文明校园4个,全国文明家庭2户;省文明村镇35个,省文明单位(标兵)126个,省文明校园(标兵)29所,省文明家庭26户。

    在简约里

    掀起“风气上的文明”

    文明新风是由点滴文明小事汇聚而成的,是引领群众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是建设文明城市的不竭动力。

    “浪漫的520遇见更浪漫的‘株家有囍’。”2024年5月20日,株洲市第三届青年人才集体婚礼上,市委书记曹慧泉以书信形式给新人送上祝福,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为新人证婚的画面广为流传。

    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没有奢华侈靡的酒宴、没有豪华绵延的车队,婚礼上有满满株洲元素的株洲硬质合金企业联名款文创定情信物、醴陵尚方窑陶瓷联名款合卺酒杯、株洲美术馆联名款新娘团扇……处处尽显文明婚恋新风。

    新潮婚礼背后,是年轻人婚俗观念的变化。近年来,株洲市深入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持续建好阵地、办好活动、做好服务,让文明新风伴随着更多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

    依托文明阵地体系建设,株洲在全省率先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已建成15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600多个点,实现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推动文明实践直达“神经末梢”。

    持续擦亮“志在株洲”品牌,61万余名志愿者,1688个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967场,志愿服务600多万人次,孕育出“银铃伴”“七彩假期·情暖童心”“老少同台讲党史”等志愿服务品牌53个,涌现出省市级志愿服务先进典型151个。今年出台的《株洲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更让文明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依托这些五级贯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株洲聚焦群众需求、丰富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触角,常态化组织开展贴民心、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引领全市人民掀起践行文明的热潮。

    街头艺术站就是全民参与文明实践的典型,街头艺术站聚集起民间艺人、街头“潮人”、网红“达人”,已成为民间高手的出圈地、网红“潮人”的聚集地、市民游客的打卡地,也已成为株洲新的城市名片。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一系列推进移风易俗的举措,提升了株洲的“文明指数”,进而转换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于平凡中

    托举“精神上的文明”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明亮的外表,更在于洋溢的精神。

    “小广场”“小书屋”“小课堂”中,村民翩翩起舞的热情和孩子阅读的专注,让人如沐春风。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门前三小”的这些美好画面,得益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

    2004年,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夏昭炎退休回村后,看到村民沉迷于打麻将,留守儿童无人看管,一些孩子最先认识的字,竟然是麻将牌上的字,让他倍感焦急。

    他决定在乡村“种”文化,特地买下一处闲置多年的旧房子,创办农家书屋,不厌其烦地劝说村民,把越来越多的村民从牌桌劝进书屋。

    场地不够用,他又于2008年修葺了6间闲置已久的老屋,用作阅览室、教室,还将废弃的晒谷场改造成水泥球场。这些“小广场”“小书屋”“小课堂”成为攸县“门前三小”的发源地。

    10多年来,夏昭炎不仅为乡亲们耕种出一片“文化田”,还促成攸县建成“门前三小”点800多个,其经验做法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株洲大地文明之花盛放,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中国好人”陈艳辉8年骑行超3万公里,为乡村特殊儿童送教上门;“中国好人”汤其雪18年坚持护学,创造护学路段事故“零伤亡”奇迹;朝气蓬勃的“红领巾讲解员”,不断向游客宣传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的红色故事;炎陵县鱼片志愿者联合会1800多名志愿者,一直奔波在扶贫、助学、助残、助老的路上……

    近年来,株洲市涌现全国道德模范5人、“中国好人”76人、湖南省道德模范18人、“湖南好人”188人……他们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方面争做先锋,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为株洲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文明培育,春风化雨。近年来,株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了“开学第一课”“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品牌活动。茶陵县高陇镇龙匣村按“一斤肉价随礼”收取礼金,并将此写入《村规民约》,“肉价随礼”经验在全市得到推介,逐步形成了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人情适中的新风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株洲人正奋力拼搏,在见证制造名城华丽蝶变之中,共赴文明之约,共建文明之城,共享文明之果,继续谱写幸福株洲新篇章。

当前:3版(2025年0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