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陈规陋习 培育文明乡风
——陕西宝鸡市陈仓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
◎ 朱亚峰 齐小伟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示范引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  健全机制  /

    移风易俗“有章法”

    陈仓区始终把深化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制定印发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健全“一约四会”规则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治理重点,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着力引导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规范运行,持续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

    该区充分利用区融媒体中心、镇街部门和村社区微信公众号及道德讲堂、“乡村大喇叭”“乡风文明一条街”等阵地,采取“线上+线下”方式,通过冒热气的语言、有温度的节目、接地气的活动,引导群众“点赞”移风易俗,“吐槽”大操大办,形成褒扬新风良俗、反对陈规陋习的浓厚氛围。同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镇街、部门意识形态和文明创建考核,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婚丧嫁娶报备制度并全程监督,强化纪律约束,要求全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抵制不良风气,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动者、传播者、践行者,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  强化引领  /

    移风易俗“有活力”

    为了强化思想引领,陈仓区依托全区19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崇德向善·周礼宝鸡”“移风易俗赶大集”等主题活动,成立15支宣讲队,充分发挥210多名文明实践宣讲师、宣讲员作用,采取“文艺展演+理论宣讲+群众互动”的模式,通过“板凳课堂”拉家常、进村入户“面对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本土化、接地气的语言,开展分众化宣讲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转变观念。

    全区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先后评选“十星级文明户”2.3万余户,连续七届表彰区级“文明家庭”149户、“好媳妇”“好婆婆”1300余人,大力宣传推介群众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领、榜样示范,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积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形成了人人讲文明、户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陈仓区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全区157个村实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舞台等阵地建设全覆盖,建成“乡风文明一条街”180多条,建成村史馆、家风家训馆40多个。着力挖掘镇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探索破陋习、树新风新路径,先后建成婚俗文化主题公园、巩家泉村“新风堂”、齐西村红色大讲堂等10余处独具特色教育阵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文明意识,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奠定了坚实基础。

   /  聚焦目标  /

    移风易俗“有成效”

    陈仓区坚持用乡风文明“软实力”构筑乡村振兴“硬支撑”,区宣传、民政、妇联等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七夕、国庆等重大节日,举办格调高雅、内涵丰富、文明节俭的现代婚礼及军人婚礼、慈善婚礼等特色婚礼,大力倡导“零彩礼”集体婚礼、旅行婚礼,让婚俗礼仪更简约、更文明。先后举办“牵手相伴,情满陈仓”等大型相亲联谊会4场次,42对青年男女现场成功牵手。随着陋习治理的不断深入,崇尚节俭、婚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观念深入人心,全区农村红白事随礼标准大幅降低,酒席数量大幅下降,红白事花费平均下降超过30%,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群众负担大幅减轻。

    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群众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封建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美好品德得到进一步弘扬,人际关系更加融洽,社会秩序更加和谐,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全区先后有42人分别荣登中国好人榜、陕西好人榜和宝鸡好人榜,13人荣获省、市级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奖,评选表彰区级道德模范、陈仓好人89人,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镇26个,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过65%,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探索出一条以自治夯基础、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三治融合”的农村治理新路径,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当前:A3版(2025年0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