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文明新风 增进民生福祉
——安徽宿州市扎实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走进安徽省宿州市,满城皆为明朗的色彩,入目都是整洁的街道,人们热情有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近年来,宿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在常态长效、共建共享中弘扬文明新风,增进民生福祉,一座有爱、向善、宜居的文明城市,正奏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乐章。

    文明培育

    厚植一座有爱城市的情怀

    步入位于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二楼的宿州好人馆,轻快明亮的光线与现代时尚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大爱宿州”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好人”事迹,展厅内设置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等多个展示板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全市先进典型风貌。“‘好人馆’建在这里很有意义,让我们不仅可以触摸家乡的发展脉络,还可以感受同乡的大爱情怀,看到宿州的可喜变化和人们的昂扬风貌,自己心中也充满了干劲儿。”对于宿州好人馆展现出的城市精神,在馆内参观的市民王先生感到很自豪。

    近年来,宿州市以培育选树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推动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2023年以来,宿州市获评“中国好人”5人、“安徽好人”7人,“好人之城”的美誉越来越响亮。

    为进一步宣传展示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感人事迹,宿州市线上线下齐发力,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教育人、鼓舞人、引领人的重要作用。线下,依托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原“人文厅”打造“宿州好人馆”,生动诠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感人故事,吸引了大批市民参观游览,营造了见贤思齐、明德惟馨的浓厚氛围;线上,宿州“网上好人馆”在“宿州发布”、宿州文明网、“文明宿州”微信公众号等同步上线,以文字、图片、视频、数据等展示先进典型精神风貌,带动更多人创优争先、奋发有为。

    以好人之光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不仅需要场馆建设,更需要场景融合,使广大群众于耳濡目染中接受道德熏陶。走入位于埇桥区八一路“今日埇桥”主题街巷的好人长廊,20余位国家、省、市、区级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吸引市民群众不时驻足观看。在宿州,“好人长廊”“好人大道”“好人广场”等城市生活场景,充分营造了做好人、学好人的浓厚氛围,已成为培育文明新风、传递道德正能量的主阵地。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为放大好人效应,宿州市还常态化举办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座谈交流、报告会,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宣讲活动,把一堂堂生动的“好人”课堂带到群众身边。同时,命名砀山县“中国好人”杨秋菊工作室、市直“全国道德模范”许启金工作室等,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更好服务群众、带动群众、发挥榜样作用搭建有益平台。“为了持续培树、壮大先进典型群体,我们建立了先进典型示范库、培育库,打造先进典型培育的‘蓄水池’,构建梯次培养链条,努力培树一批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的模范标杆。”宿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全国道德模范”许启金工作室,记者见到了正在指导工作室成员攻关创新项目的“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许启金。凭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热忱,多年来,许启金带领工作室成员钻研技术,取得国家专利88项;指导一批批青年人才走上重要岗位,徒弟廖志斌获得“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书写出“一门双模范”的佳话。
    文明实践

    凝聚一座向善城市的力量

    每个月都找“中国好人”陈玲剪一次头发,是宿州市埇桥区三八街道金园社区居民王知兰这些年早已养成的习惯。王知兰今年76岁,自陈玲任队长的“一剪美”志愿服务队于2012年成立以来,她和社区的老年朋友们每个月都能享受到义剪服务。提起陈玲,王知兰的脸上笑容生动,她向记者展示了新剪的发型:“我和老伴的头发都是陈玲剪的,她手艺好,心地更好,我们每次见面都会聊上好久,她就像我的妹妹一样,生活中的事情都会关心我。”

    “在我的人生低谷中,是社会各界对我的帮助,让我的生活中有了光。有机会回报社会时,我必定全力奉献自己的力量。”陈玲告诉记者,陷于困顿时,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使她渡过了难关,为了回馈爱心,在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与保障下,她牵头建立了志愿服务队伍,感染带动更多人向善同行。如今,队伍有40多名成员。近年来,陈玲带领队员们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老人们剪头发,和老人们聊家常,累计关爱残疾老人、高龄老人3.2万余人次。他们的脚步遍布宿州,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理一次发型,播撒一次希望,更换一种心情,奉献一颗爱心”的服务初心,使“一剪美”义务理发文明实践项目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推动向上向善的力量不断凝聚。

    文明生根,实践生动。深入人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让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关爱与善意,也让城市更加温暖。近年来,宿州市通过资源整合多元化、活动开展常态化、工作机制规范化、项目实施品牌化,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全市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33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464个,覆盖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格,为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提供了坚实保障;以“乡音土语”编辑顺口溜、快板书、小品、微电影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年均开展宣讲7000余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印发《宿州市文明实践积分制实施办法(试行)》,健全完善文明积分兑换、星级创评等工作机制,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邻里集市”文明实践项目、“大桥故事汇”文明实践项目、“中国好人”工作室文明实践项目、“家事调解闺蜜团”文明实践项目等聚焦群众实际需求、解决百姓“急难愁盼”,成为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广的品牌项目。2024年9月29日,宿州市“邻里集市”文明实践项目获评安徽省十大优胜文明实践项目。

    文明创建

    提升一座宜居城市的品质

    “与邻相帮 与邻相善”“社区好人榜传递正能量”“文明就餐 请用公筷”……在宿州市凤池社区农科路两侧,随处可见文明宣传主题手绘,文化墙上一幅幅城市老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模糊到清晰,以记忆的形式展示出宿州的成长与变化,为广大市民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回忆。

    作为农科路上的商铺经营者,王作慧对农科路的改变赞不绝口。“以前这条路又窄又乱,经常有车辆随意停放,行人通行困难,生意也受到了影响。”王作慧告诉记者,“现在路面拓宽了很多,不仅方便了居民行走,还新增了不少免费停车位,解决了附近小区的停车难问题。顾客进出方便了,店里的生意也比以前好了不少。”

    这条焕然一新的农科路,两侧多为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位老宿舍,原先各小区缺乏物业管理,环境杂乱破旧。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宿州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自2018年起对农科路持续实施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重新铺设硬化路面,划设免费停车位,改造道路排水管道等。同时,深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为附近商户、新就业群体、党员群众设立党群驿站,建立“蓝马甲、红管家、金袖章”服务队伍,以志愿者上门服务、红色物业常态管理、网格员动态记录的方式,为两侧小区居民提供更多贴心服务。

    农科路片区的改头换面,是宿州市全面推进文明创建的一个缩影。经过治理,曾经破旧的小街巷变了样,不仅“绿了”“亮了”,而且也“美了”。“改造后的小区像新小区一样,敞亮、通透,还为我们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住在这里真心舒服。”在北苑小区,居民刘慧和朋友们在茶余饭后会到楼下的广场跳一跳广场舞、拉一拉家常。改造后的北苑小区充分利用新辟场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及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居民踊跃参与,丰富了辖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宿州市统筹城市发展与文明建设,先后改造提升主城区老旧小区260余个、背街小巷670余条,外环线等主要道路全线贯通,“五馆一中心”等建成使用,主城区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成,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华丽变身的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换的是新颜值,暖的是百姓心,展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民生情怀。近年来,宿州市坚定不移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奋力打造苏鲁豫省际毗邻区域新兴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着力改善城市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功能品质,无数街巷小区焕发新生机,百姓的生活环境变得更舒适了,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了。

 

当前:1版(2025年0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