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三重奏
——读红孩《活出想要的人生》
◎ 朱宜尧

 

    人,究竟应当怎样活着,怎样生活?想必,每个人都渴望活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生。然而,现实往往难遂人意,并非事事如愿。我们需要学习的,远不止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来自社会、人文以及心态等多方面的历练。

    作家红孩以亲身经历为笔,向读者袒露心声,他一生都在追逐理想,追寻热爱,并在历经人生起伏和诸多感悟后,出版了散文集《活出想要的人生》。红孩的散文,凭借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自然而然地传达着所思所感。

    这部散文集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从童年生活、少年求学到寻得生命挚爱,并矢志不渝地为写作、为文学奋斗的历程。

    红孩是生命的一道光,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读者,不懈奋斗是生命的底色,这道光不知照亮了多少在文学道路上奋力前行之人。

    其次,是文学之光,即写作之法。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并未围绕一件事或一个题目紧凑行文,而是更多地述说了题外事。这或许会让人产生误解,认为这样的写法冲淡了散文的中心意旨。

    然而,恰恰是这种不拘泥于规定题目的散文,才是心灵自然、自由表达的好散文。他写《母亲的挂历》,仅在开篇略有提及,更多的是讲述与人的交往以及回忆母亲节俭的生活,字里行间满是浓浓的亲情。他写《父亲的“大了”人生》,也并非着重描写父亲如何“大了”,而是叙述父亲与儿女的过往,一件做核桃眼镜的小事,承载了满满的父爱。仔细阅读,发现作者不只是在创作一篇“标准”的范文,而是让文字成为表达心性的一种方式,让真情如小溪般随性自由流淌。唯有随性自然地表达,才能将那份鲜活的挚爱书写得更为舒展、平实,更贴合生活本真。

    好的散文,应真情流露,自然天成,而非刻意为之。作者的求学和写作经历,一旦刻意雕琢,便会显得文辞生硬,令人心生厌烦。作家胡竹峰说:“好文章,只在自然二字,随意为上。工作之余,生活之余,放任笔意,跌宕旷逸。”通俗来讲,便是“东拉西扯”皆可成散文。红孩的散文正是如此,字里行间满溢自然真意,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于平凡事物中随意采撷皆能成篇,以朴素之笔描绘生活万象,将真情毫无保留地袒露。看似漫不经心的“东拉西扯”,实则蕴含着生活的质朴与深刻,仿佛与读者闲话家常般亲切自然,却又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尽显散文的独特魅力。

    红孩的散文还有一道光,那便是对散文的认知。他说,散文是由“我”到达“我们”的过程。依我之理解,“我”是指生命的个体,是独特的存在;“我们”是普遍的、大众的、集体的、公共的。由个体到群体,是文字情感的一种升华,引发共鸣。

    红孩的散文,带着质朴的气息和真挚的情感,呈现出他不懈奋斗的人生轨迹与丰富的文学天地。这三道光芒,将持续照亮热爱写作的人和读者的心灵,引领着他们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当前:A3版(2025年0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