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手机使用 守护健康成长

 

    编者按

    2024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针对这一情况,近期,全国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园手机管理“禁令”。其中,《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在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管理的决定》明确,当地中小学校除教学必需外,禁止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最新实施的《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明确,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

    移动时代,手机已成了孩子们常用的学习终端之一。但除了学习的功能,智能手机还有其他游戏娱乐的功能,一些孩子因为无节制地使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状态萎靡不振……本期话题关注“学生手机管理”,让我们看看应该怎么破解中小学生的“手机难题”。

 

    “上交神器”热销呼唤校园手机管理“升级”

    ◎ 许朝军

    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许多学校在开学后都会要求学生上交手机。有孩子为此动起了歪心思,想利用网上的各种“上交神器”,或是对手机偷梁换柱,或是将手机百般藏匿。而售卖这些“神器”的网店,也因此迎来了一波购买热潮。

    所谓的“上交神器”,就是购买一些仿真“模型机”,来应付学校老师“进学校上交手机”要求。结果看似学生入校即上交了手机,但真正的手机还藏在自己手里,以方便自己使用。事实上,中小学生中应对“上交手机”的“神器”还远非仿真机这么简单。据了解,一款外观像保温杯可以正常喝水的水杯,底座里面竟然有一个可以藏手机的暗格;一块普普通通的镜子,如果手动把镜面和底座撬开,中间就会露出一块空间可以藏手机……除此之外,还有笔记本、书籍、闹钟、毛绒玩具等,几乎每一样东西都能做出暗格藏手机。面对这样林林总总的“上交神器”,不少老师不得不采取凭手感或直接“一一查看”验真假甚至采取“金属探测仪”手段等,来与孩子们“斗智斗勇”。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是学生“上交神器”式应对也好,还是购物平台多款名为“学生藏手机神器”的保温杯、仿真书热卖也罢,虽然类似师生“斗智斗勇”是成长经历中的忍俊不禁和学校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青少年成长“插曲”,但反常的背后,还是透露出不少让人值得关注的信息。

    一方面,“上交神器”为何热卖和遭遇热捧,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强化手机管理、规范手机使用对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科学意义,也就处理不了爱好、兴趣与自制、自立、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关系。很显然这也是学校手机管理重堵轻疏的疏漏所致。另一方面,“上交神器”走红,除了现实需求之外,更反映出生产厂商,尤其是那些以“防检查”“防检测”“上课玩手机”等作为卖点,向学生兜售“上交神器”的厂商生产经营的违法违规,其背后更潜藏唆使违规作弊、逃避规则规矩、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消释学校教育管理意义的违反商业伦理道德之鄙陋。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家庭对青少年使用手机行为教育引导氛围的苍白,以及对青少年手机使用行为科学干预的缺位与乏力。

    在手机日益成为交际和工具的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在青少年和手机之间简单拉起一道禁止红线注定是不可能的,简单禁止手机进校园对于学生生活交际和学习需求而言,也仅仅是想当然的“一刀切”,如果忽略了家校社会沟通,忽略了科学规范使用手机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和行为引导以及多方合作共育氛围,“上交神器”风靡也注定难以遏止。因此,“上交神器”的走红热销,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在呼唤校园手机管理“升级换代”。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积极关注这种呼唤,在手机管理方面念好育人大文章。

 

    破解未成年人“手机难题”需合力共为

    ◎ 燕舞旭

    为破解未成年人“手机难题”,多地教育部门先后发文通过强化“手机管理”进行规范,明确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这无疑为解决“手机难题”创造了积极的“破题”思路和效应。

    破解未成年人“手机难题”,“立法禁入”确实是可喜的干预给力。但关键是,智能时代师生注定是离不开移动终端的,而对信息资源、社交交际的便捷智能需求,也注定未成年人和手机的联系无法隔离。“立法禁入”指不得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课堂,如果课余时间仍然无序使用,或者离开学校管理后,在居家、家外、亲友空间和个人空间中,未成年人仍然沉湎于“手机问题”不能自拔,效果注定难以理想。在目前社会尚未形成健康积极的未成年人科学使用手机教育引导氛围、家庭没有科学的手机使用监管措施支撑、校外缺乏专项治理给力的情景下,未成年人“手机难题”的解决成效实在让人担忧焦虑。

    科学精准的“手机难题”解决之道,除了外力发力“管好手机”,更需要多向发力,实现外力监管与中小学生能自觉科学使用、自我科学管理手机、能远离手机“次危害”的完美衔接到位。合力共为而不仅仅止于“立法禁入”,无疑是最优解决方案。

    科学破解未成年人“手机难题”,应在“立法禁入”基础上,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借助“立法禁入”抓好“校园手机管理”,比如落实“禁入”要求,设置“养机场”“停机营”等,在规范管理学生禁带手机入校入课堂前提下,做好疏导监管,解决好入校手机后续监管。同时,学校也要创设氛围,从强化未成年人科学使用手机专题教育引导、规范教职工手机使用、创设及时通信联络平台等角度发力,为“禁入”创设积极氛围。

    破解未成年人“手机难题”,家庭和社会都不是“局外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引导家长以身示范并做好家长本人及子女使用手机行为的监管,创设健康家庭手机使用氛围,不至于出现家庭“手机沉湎症”而消减学校“手机管理”善意。文化宣传、网信、公安、市场监管、工信、移动运营及平台机构等要协力共为,紧紧围绕清朗网络空间、创设健康成长氛围、落实“青少年模式”等,履职尽责抓好未成年人手机联网信息管理、智能化手机制造销售经营监管以及非法行为执法惩戒追责等工作,让未成年人手机成为“绿色工具”和“无害智能”。同时,要积极发挥社会氛围创建和公共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公益广告、公共场所志愿提醒、信息化管理部门限时预防、家校联手无缝隙引导影响等,堵疏并举,多向奔赴,织密未成年人健康科学使用手机“防护网”“监管网”和“引导网”,其成效才会理想可期。

 

    “手机禁入校园”入法综合配套需跟上

    ◎ 周荣光

    2024年12月27日,河南省郑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在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管理的决定》,开了以立法来加强对在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管理的先河,既必要更重要,值得为其点赞。然而,“手机禁入校园”不光要入法,更需要加强和升级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保证后续工作的真正落实。

    首先,学校方面要承担责任,敢于担当,切实增强管理的执行力。一方面,学校要组织有效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认识,可以邀请公安部门、人民法院等开展法律宣讲,可以采取讲座或图片展示等方式进行法治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知晓擅自带手机进校园的严重性,从而形成一种学生不带手机、家长不许孩子带手机进校园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严格的学校手机管理制度,对敢于违规将手机带入校园的,该没收的就要没收,该纪律处分的要纪律处分,绝不能听任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其次,学生家长也要切实重视,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切忌对孩子滥用手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身为中小学生的法定监管人,家长既要向孩子言明违规带手机进校园的法律后果,更要重视阻止孩子偷偷摸摸将手机带入校园;更要加强引导教育,在校外和家里也注意规范孩子使用手机的场所、时段、时长、频率以及内容、功能、权限等。作为家长,要自觉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不去终日沉迷手机当“低头族”,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以学习为重。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想让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实际上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面对现实,现在更需要的,是学校和家长加强沟通,帮助孩子学会与信息化时代更好相处,引导他们在适当场所和适当时段,既合理适度地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又做到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远离低俗短视频、涉黄网络内容等不良信息。从这样的角度讲,落实“手机禁入校园”,除了学校和家长之外,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全方位关爱孩子们,让他们不要沉迷手机,不要成为“手机控”。

 

    奏响学生手机管理 “和谐乐章”

    ◎ 许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已基本在学生中普及。如何对学生手机进行有效管理,“和谐管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宣传引导,确保正确使用手机。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面对手机里丰富多彩却又良莠不齐的内容,很容易迷失方向。就连成年人面对短视频也刷得不亦乐乎。因此,要正确宣传引导,帮助孩子们正确使用。宣传部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制作并投放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内容,如科普短视频展示手机沉迷的危害、动画短片讲解合理使用手机的方法等;学校组织开展各类手机使用主题活动,像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手机使用问题;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引导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分享手机使用的利弊,引导孩子树立自律意识。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引导,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手机的危害,从而自觉调整使用习惯,将手机作为提升自我、丰富生活的有益工具,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使用手机。

    技术助力,确保科技管控。有关部门应规定互联网企业针对学生用户,要不断升级优化防沉迷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名认证等技术,精准管控学生在游戏、娱乐类应用上的使用时长,防止他们过度沉迷;手机厂商也积极研发相关功能,比如设置家长管控模式,如限制安装特定软件、控制使用时间等;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对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网络访问权限进行合理设置,保障学习相关的访问需求,屏蔽不良信息。

    全方位关注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让学生在充满关怀与引导的环境中正确使用手机,助力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稳步前行,做好学生手机管理的“满意答卷”。

 

    迈好未成年人网络教育 “第一步”

    ◎ 黄祎鸣

    一部分人或许觉得立法严限手机进校园有些小题大做,但事实却截然相反,这一决策实则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于正处在身心迅猛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迫切需要将精力高度集中于学习与自身的茁壮成长。然而,手机的过度使用无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会极其严重地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心无旁骛地在课堂上汲取知识。君不见诸多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与社交网络,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无疑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之路投下了巨大的阴影。通过立法这一强有力的手段严格限制手机进校园,能够为学生们精心打造出一个更契合学习的优良环境,让他们能够毫无干扰地沉浸于知识的浩瀚海洋,尽情遨游。

    再者,手机所承载的信息如浩瀚繁星般繁杂多样,其中难免夹杂着不少不良内容。中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他们缺乏足够的判别能力与抵御能力,极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蛊惑与侵蚀。那些充斥着暴力、色情、虚假的信息,可能会对学生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强烈的负面冲击,甚至可能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难以预估的伤害。立法对手机进校园加以限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接触这类不良信息的概率,为他们的心灵健康撑起一把坚实的保护伞。

    而且,过度依赖手机还会对学生的社交能力与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真诚交流与互动对于学生的情感发育以及社交技能的培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倘若学生总是沉湎于手机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便会大幅减少与同学、老师以及家人之间的真实互动,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导致社交能力的弱化,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借助立法手段对手机进校园进行限制,能够有力地促使学生更多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交活动中,进而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

    从学校管理的维度来看,立法严限手机进校园对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也具有关键意义。倘若没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学生随心所欲地使用手机必然会给课堂管理带来诸多棘手难题,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而当有了法律的坚实保障,学校在执行相关规定时便会更具力度与依据,能够切实地保障全体学生的学习权益。

    或许有人会提出,学生也有使用手机的合理需求,例如与家长保持联系等。这一点诚然不可忽视,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与措施妥善解决。比如学校可以专门设置公共电话,以供学生在必要时与家长联系;或者明确规定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允许学生在有监督的情况下使用手机。《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在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管理的决定》也提出学校应当在校园公共区域合理设置公用电话,供学生应急联系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如此一来,既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机对学习与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

    立法严限手机进校园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建立在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深度洞察与缜密考量之上。这一举措有利于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与综合素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主动地支持和配合相关立法工作,携手为中小学生缔造一个更为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助力他们茁壮成长,使之成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材,为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4版(2025年01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