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新型主体打造36个小麦百亩田、18个小麦千亩方、2个小麦万亩片,集中资源开展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利用病虫测报仪器,及时预警发布信息,有效地控制了小麦赤霉病等”……临近春节,安徽省宿州市农科院研究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吴兰云静下心来,对2024年的工作进行梳理总结。
1965年出生的吴兰云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周寨镇后于楼村长大。“小时候天天吃的是山芋干、红薯饭,日子过得很艰难。”吴兰云说,“那时的小麦亩产不足百斤,田里的麦子可以说是‘个子高穗子小’,我就想,什么时候能每顿饭都吃上麦子呢?”为此,吴兰云努力学习,最终考入了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希望能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1987年,大学毕业的吴兰云被分配到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原宿县地区农科所),延续着她与麦子的深厚情谊。
吴兰云扎根在田间地头,把青春和汗水洒在麦田中,把心血和经验融于麦种里。最初,吴兰云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技术推广方面。在宿州市农科院小麦育种试验田里,吴兰云将60亩试验田分成3000块,品种不同的麦苗在各单元里自然生长,如同一张超大的“户外办公桌”,也是吴兰云时时关注的“工作台”。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关键,但选育一个小麦新品种,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种子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程中要学会接受失败。以‘皖宿1510’为例,我每年都会做两三百个麦杂交组合。2003年开始培育,2021年才通过审定。2022年,‘皖宿1510’在萧县永堌镇窦庄村百亩示范田测产达到883.6公斤/亩。”吴兰云说,每每想到一粒麦种牵系着一户人家,她便难以言弃,更无法掉以轻心。
2022年夏季的一天,吴兰云正在试验田里选种圃选穗。灼热的阳光让她汗流不止,她随手用袖子抹了一把脸。没想到这个随意的举动,让她的右眼在第二天肿成了“桃子”,不能视物。家人连忙带她前往医院,医生从她的眼睛里取出一根2厘米左右长的麦芒。尖锐的麦芒让她的视网膜受损,按照医嘱,她需要休息3天。但吴兰云却惦记着她的麦子,滴了眼药水后又下田去了。“担忧肯定是有的,家里人也劝我休息,只是如果不亲自守在田里,我更焦虑,更休息不好。”吴兰云笑着说。
多年来,吴兰云积极推广小麦良种良法,让广大农户享受到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每逢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吴兰云就带领团队开展苗情调研,同时举办“小麦高产高效绿色增产模式”“小麦赤霉病防控专题”“砂姜黑土科学播种技术”等专题讲座,推广绿色优良品种应用、科学播种技术、农机农艺有机融合、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科学肥水运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
前不久,宿州市埇桥区汴河镇梅庵村的“种粮大户”梅厚宽打来求助电话:“吴主任,我家的麦田因为播种时间早、用种量过大,已经长了不少旺苗,怎么处理呢?”吴兰云隔着电话为他指点迷津:“要遵循旺苗连续压、壮苗酌情压、弱苗宜轻压的原则,沿着同一方向顺垄镇压麦苗。”像这样的求助,吴兰云一年到头不知道要接到多少次。多年来,她累计培训种粮大户、合作社社员、青年农场主、农民等3万余人次,发放培训材料5万余份;指导50万亩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种植,累计增加效益1.5亿元,技术推广遍及黄淮地区,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粮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30余年来,她先后培育小麦新品种11个,指导50万亩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种植,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吴兰云曾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等荣誉。去年11月,吴兰云获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
2025年,吴兰云有着自己的期待:希望能培育出更好的小麦良种。“可以说小麦承载着我的热爱。”吴兰云告诉记者,这份热爱,还将会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