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因地制宜开展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阵地建设、开展宣传教育等举措,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培养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不断深化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池汉村在2020年被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文明村镇(社区),2021年被中共青海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西宁市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 党建引领定“主调” /
池汉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创新“1+4+N”工作法和“党组织+片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文明理念,形成党风带民风、民风促党风的良好局面。
“移风易俗要用真心、注真情,在邻里互帮互助间相互浸染,就能把新的文明风气带进来。”池汉村党总支书记何宗先说,村党总支坚持工作重心下沉,以楼栋、巷道为单位划分十大网格,并配备10名网格长、61名网格员,以常态化开展“吹哨服务”“心愿点单”等便民服务为抓手,以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为主线,逐步打开村民“不重真情重人情、不重实质重形式”的心结,通过教育转化逐步引导村民群众树牢农村生活新风尚,以“微网格”赋能“微治理”。
/ 乡村治理作“伴奏” /
“以前村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让我们叫苦连连,可自从有了移风易俗红黑榜,大家都能明显感觉到邻里间的‘俗’味更淡了、‘情’味更浓了。”在谈及全村移风易俗成效时,池汉村村民兰永泉感叹道。
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池汉村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推选出红白理事会成员,经过群众合议制定出台红白事办理流程、标准要求及奖惩机制,红白理事会成员按照要求对负责区域婚丧办理人数、桌数严格管控,对铺张浪费、炫富攀比按要求严格处理,抵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同时,创新推行美德信用积分管理模式,将志愿服务、美德行为与信用积分挂钩,通过量化美德信用积分清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池汉村开展各类美德信用活动200余场次,让全村群众体会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实际效果。
/ 基础建设谱“和弦” /
为弘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池汉村筹建了250平方米、能容纳120余人的老年幸福食堂,针对村里高龄独居老人较多、三餐不便的现实问题,积极搭建平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采取“组织帮一点、能人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开办“党员敬老食堂”,提供“一元爱心餐”;依靠中沟养殖园、物流园区等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春节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重阳节举办敬老爱老座谈会,累计发放各类慰问金150余万元。
为解决老百姓办丧事难、殡葬地方缺、场地条件差等难题,池汉新村筹措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殡葬服务中心,严格控制丧葬费用、规模、标准,倡导不吹唢呐放哀乐、“一碗熬饭”办丧事,自建成以来,已为周边900余户提供丧葬服务,“厚养薄葬”的理念已根植于每一位村民心中。
/ 教化宣传奏“和声” /
“移风易俗开展得好不好、到不到位,关键要看村民群众接受了多少、自觉改变了多少。”池汉曲艺队鲁队长分享提高移风易俗工作实效时说。
根据群众生活特点,池汉曲艺队通过自主编排节目《厚养薄葬》,将“曲艺”与“故事”相融合,用群众最熟悉的乡音土话生动展现了陈规陋习对家庭的影响和产生的负担,利用农闲饭后、生产生活间隙、重要时间节点,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庭院、文化广场,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方言土话”进行现场演绎,进一步引起群众思想共鸣,倡导文明新风尚。
池汉村还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家书屋引领、集聚作用,围绕“我们的节日”“孝善敬老”等主题,开展孝老爱亲、暖心重阳、评选“德孝之星”、集体诵读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将“文明种子”播撒进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