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食堂、爱心超市、移风易俗宣讲……在河北省沧州市广袤的乡村,处处涌动着文明新风,散发着文明气息,一首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新乐章正铿锵奏响。
孝老食堂蹚新路
“今天的午饭是白菜炖肉、素炒豆腐、小米粥和水果,吃饭免费,天天还不重样,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近日,在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的孝老食堂里,村民姚秀香笑着说。而在孝老食堂的厨房里,师傅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诱人的饭菜香气飘满整个食堂。
据悉,人和镇村留守老人占现居住人口的65%,为解决留守老人吃饭难问题,2020年12月,该村设立了孝老食堂。
人和镇村孝老食堂的设立,在青县并非个例。针对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等问题,青县坚持党建引领、村办民助、自愿参与、因村制宜建设原则,着力建设村里办得起、村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孝老食堂,以互助养老模式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探索出一条县域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新路径。目前,青县孝老食堂还在助餐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了助洁、助医、助浴、助娱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惠及超万名老年人。
在推进孝老食堂建设的过程中,青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孝老食堂建设原则、发展步骤、建设目标,按照规范提升一批、示范引领一批、新建运营一批的思路,建立了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类主体多渠道参与,确保孝老食堂能可持续运营。
为了让更多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享受家门口的幸福“食”光,沧州市积极推广青县农村孝老食堂互助养老模式,加快推进农村孝老食堂建设,重点保障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助餐、供餐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孝老食堂1751家,实现了全市农村助餐服务全覆盖。
文明积分“积”出新风尚
10分换两瓶醋、4分换一块香皂、50分换一桶食用油……在盐山县圣佛镇西圣佛村的爱心超市,时不时有村民进来,通过积分兑换物品。
这是一家不能用钱购买,只能用积分兑换物品的爱心超市,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洗衣粉、卫生纸、米、面、油等,并标注了兑换所需的积分。
“这个月我家又积了100多分,打算换点儿米和油回去。”村民刘洪杰开心地说。
为了提升村民在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参与度,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自2022年以来,西圣佛村实施“文明实践积分制+爱心超市”项目,对村民们践行婚丧简办、参与志愿服务、维护环境卫生等文明行为进行积分奖励,村民可以用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物品。“最初,村民大多是为了能多得积分、多换东西才去做好事。渐渐地,村民做好事成了习惯,人人争着为村里出力。”西圣佛村党支部书记曹闯说,小小积分既兑出了整洁的村容村貌,也兑出了好村风、好民风。
移风易俗“易”出好乡风
早年间,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逐年拉高的婚丧嫁娶成本逐渐成为民生痛点,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大庄村通过建队伍、立规矩、教育宣传、实施行动、开展评比活动等五部曲,推动村庄移风易俗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为推动移风易俗有序开展,大庄村把红白理事会纳入村“两委”班子的管理范围,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红白理事会第一会长,“两委”班子成员纳入红白理事会,并划分为思想工作、事务工作、炊事工作等三个小组,明确各组职责和任务;同时制定出台了《大庄村红白理事改革制度》,对红白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对用烟、用酒、用车、烟花爆竹、办事时间、规模、饭菜标准等各方面做出细致、详实的规定。
为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大庄村通过张贴公告、大喇叭广播、文艺节目等形式积极宣传。每周召开两次班子议事碰头会,开展一次党员学习活动,每半月给村民讲一堂政治课,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引导村民践行村规民约,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形成了具有大庄特色的农民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此外,大庄村还建立了红事大厅,婚宴只需食材费,为每场婚礼节约上万元。大庄村还把低彩礼、零彩礼青年纳入了村里积极分子库、榜样库、后备干部库,并授予他们“五星优秀青年”光荣牌,在发家致富路上给予支持和鼓励,营造了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
大庄村的变化是沧州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沧州市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小切口”入手,以“小阵地”搭好“大舞台”、“小活动”推动“大实践”,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尚。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使得沧州大地的乡风文明建设有声有色,文明乡风处处涌动,文明之花在美丽乡村遍地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