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6点,跟往常一样,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新窑镇学区督学李浩学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位于新窑小学的办公室,打开教育类APP,给自己“充电”。遇到有用且有趣的知识点,李浩学还会记录下来。到8点上班前,黑色正楷字已经填满了三页纸。“每日学习并记笔记的习惯已经坚持了很多年,我会把记录的内容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李浩学的办公桌上,十余本笔记本满满当当地记录着教学技巧、政治理论知识、科普知识等。
1966年出生的李浩学,已扎根教育沃土40余载。40多年来,他始终不忘教育初心,以身为师,以行为范,为学生传授知识、点亮希望。他用风雨无阻的坚守,默默无闻的奉献,孕育一方桃李,诠释育人热忱。2024年11月,李浩学获评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一人一校,多年坚守
1984年,李浩学高中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民办教师。“读书时遇到了很多好教师,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谈及为何选择教师职业,李浩学回忆道。
那年8月的一天,夏日的晨曦中,李浩学左肩背铺盖卷,右肩挎着一个装着蒸馍、咸菜和搪瓷缸子的帆布包,手拎一个用旧的烧水壶,徒步二十多公里,直到夕阳西下,才来到被分配的学校——新窑镇赤城村河北教学点,成为这里唯一的教师。
李浩学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到赤城村河北教学点报到时的场景,“教学点就是一间废弃的破库房,被隔成了教室、教师宿舍和办公室两个小房间。窗户破洞,木质门框老化,学生的课桌椅也是泥土砌的。”虽然条件艰苦,但李浩学没有退缩和抱怨。他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最缺的就是老师,我不能走。”
当时,赤城村河北教学点共有三个年级37名学生,李浩学承担了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还采取复式班教学模式。“三个年级在一间教室同时上课,但是教师只有我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安排同个年级的学生坐成一列。我先给三年级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自己写,然后再分别给一二年级学生讲课。”李浩学说,为了上好自然科学课,他还带学生们到田地里学习种豆子、种小麦。
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带着关爱与责任,每个冬天,李浩学都会早起去教室生炉子,以防学生冻感冒。每天放学后,李浩学会翻山越岭穿梭于不同的家庭,开展家访工作。“那时条件艰苦,乡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冬天生火整个屋子都烟熏火燎。一个人住在学校,每天吃点家里带的馍馍、咸菜。我又同时带三个年级,每天晚上要写六本教案,批改三个年级的作业,基本上干完倒头就睡。”李浩学说,尽管辛苦,但学生们读书的积极性都很高,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他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以爱育人,润物无声
1988年,李浩学调至新窑镇西刘小学。随后,他又相继任教于新窑镇黄庄小学、新窑镇赤城小学,后又升任新窑镇赤城小学校长、新窑镇学区督学。多年来,李浩学经历了从一名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再到地方学校校长、地方学区督学的角色转变,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用心始终如一。
2001年9月,李浩学发现所带班级的学生小梁没有按时返校上课。他打听到小梁家庭条件困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家里的收入全靠小梁父亲一人。“了解情况后,我就骑自行车去了小梁家里,想把他劝回来上课。但到他家里时,我发现他已经跟着父亲去建筑工地打工了。”在李浩学看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金钥匙,绝不能让困难家庭的孩子辍学。为此,李浩学多方联系找到小梁的父亲,并苦口婆心地劝说。“最终小梁的父亲同意让他返学,现在孩子已经顺利毕业,在乡政府工作了。”李浩学骄傲地说。
2012年秋季,五年级学生小王帮助家长收玉米时,不小心摔伤造成左腿骨折,需要在家卧床休养3个月。为了不让小王落下一门功课,李浩学召集成绩优异的学生,组建了一个帮教小组,分批带领他们前往小王家,给他补课。
从2005年开始,李浩学还义务帮助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我帮忙填报志愿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上好学,不要‘亏学生’。”为此,做事执着的李浩学一有空就研究填报志愿技巧,研究各高校的招生规则。目前,李浩学已经帮助3000多名学生成功填报志愿。“有的学生已经毕业成为大学教授,有的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提起曾经帮助过的学生,李浩学满是自豪。
这些年,李浩学先后被评为敬业奉献“甘肃好人”、平凉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这些都是让我坚持做好乡村教育的动力。”李浩学说。
心怀热爱,以德而耕
从教40多年来,李浩学每天都要读书,并通过“学习强国”APP等学习自然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正是因为广泛阅读的习惯和坚持学习的精神,李浩学成为了教师中的佼佼者。
日常生活中,李浩学助人为乐、热爱公益。这些年,李浩学积极帮助了因家庭原因而产生弃教从农想法的同事,最终挽留了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曾为玉树、汶川、舟曲等发生过重大自然灾害地区的群众捐款捐物……李浩学不求回报的善举,通过课堂、谈心、活动,影响着他教过的学生,孩子们变得有担当、乐于助人。
李浩学还为建设城市文明贡献力量。从2020年开始,每逢周末、寒暑假,他都要带两个孙子去居住的小区周边、广场、公园、街巷捡垃圾。“这样做是希望能为保护环境尽我们的绵薄之力,也希望从小培养孙子参加志愿服务的习惯。”李浩学说,空闲时,他还会带两个孙子参与社区组织的交通文明劝导、垃圾分类等文明实践活动。
2023年,李浩学的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同年,“甘肃好人”李浩学服务群众类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挂牌成立并投入使用。李浩学愈发忙碌起来。他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公益讲座,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把爱国爱家、移风易俗、绿色节俭、诚实守信等理念传递给居民、学生、企业职工。
采访接近尾声,李浩学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会继续在教书和育人的田野里精耕细作,帮助学生圆梦,直到退休。”李浩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