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彩云之南这片广袤大地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傣族泼水节的欢乐、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哈尼族梯田的壮美……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处处彰显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情感;文明培育照亮心灵,文明实践滋润城乡,文明创建提升素养,在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云南省通过不断改进创新、锐意进取,精神文明建设行稳致远,取得新成效、展现新气象。
围绕“三聚焦” 文明培育闪耀典型光辉
聚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云南省将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宣传教育之中。通过广泛开展“千里边疆同升国旗同唱国歌”等活动,在千里边境线上,各族人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共同见证国旗升起、高唱国歌,庄严的仪式激发了人们浓厚的爱国情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新举办“诗经里的中国”诵读活动,让经典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而打造的“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以及常态化开设的“文明讲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榜样的力量、日常的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以生动鲜活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聚焦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选树工作上,云南省紧密结合重大事件,突出重点领域,广泛挖掘来自各地、各行业的道德楷模,积极推选全国道德模范云南省候选人,大力评选云南省道德模范拟表彰对象,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2024年方震东等19人(组)入选“中国好人”。组织开展两批2024年“云南好人”选树活动,发布“云南好人”25名、候选人35名。着力落实先进典型礼遇帮扶政策,从政治关怀、到生活关心,全方位彰显了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鲜明导向,让更多人愿意成为道德的践行者。
聚焦“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不仅是一句宣传语,更是云南独特魅力的生动诠释。按照云南省委关于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形象宣传大IP的要求,充分发挥公益海报特色,精心策划组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之365天”公益宣传融媒体栏目。该栏目通过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美食等元素,全方位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栏目上线后迅速火爆出圈,全网阅读量高达3亿人次,微博话题阅读量8300万人次,让更多人了解云南、向往云南、走进云南。
突出“三特色” 文明实践丰富群众生活
云南与老挝、越南、缅甸接壤,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云南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云南路径。
突出边疆特色。即将启动的“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将倾力打造具有中国元素、云南特色、辐射周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这一文明实践带着力辐射昆明市及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374个沿边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8个国家级口岸、4060公里边境线,将形成“一线”“四廊”“多点”“扩面”的文明实践新布局,推动全域全民实践迈入“3.0”版。通过这一文明实践带的建设,不仅将加强边疆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当地群众的文明素养,还将向周边国家展示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
突出民族特色。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文化精彩纷呈。按照“一州市一品牌,一县区一特色”的总体部署,全省各地积极打造融民族特色、产业特长、地域特征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先后孵化出楚雄彝族自治州产文融合实践项目——“彝绣+文明实践”,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服务教育干部群众实践项目——“南湖夜校”、乡村“家长夜校”,大理白族自治州沉浸式文明实践等独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品牌。充分发挥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南基地作用,创新举办“着汉家衣裳·时空的对话”沉浸式文明实践暨文艺宣讲活动,当日媒体曝光量6000万人次。采取省委文明办主办、州市县文明办承办的模式,将“我们的节日”集中示范活动放到基层举办,相继在昆明市磨憨—磨丁合作区、红河州蒙自市、临沧市沧源县等举办了2024年云南省“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主题文明实践示范活动。全年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6.65万余场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7.96万场次,服务群众1780.85万人次。
突出乡村特色。在广大农村地区,云南省针对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市场意识、文明习惯的“五个普及”实践活动,并成立“五普”志愿服务队。通过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宣传活动等,全年共开展“五个普及”文明实践活动1.43万场次,服务群众138万人次,这一做法有效地提升了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经验和做法被中宣部部刊刊发,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树牢“三理念” 文明创建彰显文明素养
树牢“全周期管理”理念。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云南省准确把握改进创新的新思路、新要求,聚焦“瘦身、减负、少测、低扰、降噪、提质”工作原则,摒弃路径依赖,把绣花功夫用在平常,更好发挥文明城市创建的龙头带动作用。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视频会,组织26城“一城一策”专题培训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指导城市不断优化创建方式方法,删繁就简、去芜存菁,有力有序组织全国文明城市昆明市、丽江市等4个地级提名城市、宜良县等10个县级提名城市参加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统一评估。
树牢创建为民利民惠民理念。文明创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受益,为此,云南省不断优化便民服务渠道,整合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让群众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试点开展“市民满意度回访”“我为创建建言献策”等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成为文明创建的参与者和监督者,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构建网络舆情协同处理机制,对涉文明创建网络舆情进行常态化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维护文明创建的良好形象,守护好文明创建这一“金”字招牌。
树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理念。云南省注重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将培育婚育新风、整治殡葬陋习作为树立文明新风的重要突破口。指导全省14865个村(居)会完成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修订工作,在其中充实了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和约束性措施,并连续两年开展“最美村规民约”评议和展示交流活动。指导全省12710个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议事章程和红白喜事活动公约,引导红白理事会规范客事办理桌数、餐食和礼金标准,2024年全省共规范红白事办理97902场次。与此同时,挖掘整理大理“照壁文化”、剑川“楹联文化”、腾冲“宗祠文化”等一批流传于民间,蕴含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理念的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培育孵化26个“云岭好家风”传习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
继往开来,云南省将接续奋斗,坚持以改进创新为动力,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让文明之花在彩云之南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