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平原之西,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四川省都江堰市,宛如嵌于岷江之畔的一颗明珠,清润洁净。这里气候舒适宜人,街道宽阔整洁,百姓的脸上有着丰衣足食的从容,却也在新春伊始百业俱兴之时,殷殷地期待着一个节日——这个节日,与雨有关,与水有关,与“雨水”,有关。
雨水何起? 应时而落
一场雨在都江堰落下,点开了乙巳年的开端,洇透了历史的书页。
立春已过,万物蓬勃,水量逐渐充沛,枝头绿意渐浓,川西平原上,已出嫁的女儿们开始忙着置备食材,只待一个日子的到来。对于都江堰人来说,这一天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雨水,也是他们极为看重的一个民俗节日——雨水节。
《灌县志》卷二十三中,对雨水节的民俗有着这样的描述:“雨水节,已婚女子为娘家父母送‘罐罐肉’,有的插上茶花或兰花,并送红棉带,表示为父母接寿……”在这个节日里,都江堰人将丰沛的情感具象为一罐罐美食、一条条红棉带、一把把竹椅,伴着一句句贴心的问候,随着儿女们殷切的脚步走入千家万户,让父母的脸上绽开笑颜。
雨水节之于都江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雨露阳光润万物生长,父母亲恩育婴孩成人,每到此时,人们感恩自然,馈谢亲恩。
“雨水节因何生长于都江堰?都江堰以何滋养了雨水节?”在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都江堰市文联副主席王国平的眼中,这份人与自然的牵绊,始于天时地利,成于人和物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是东晋《华阳国志》对蜀郡守李冰率众建成都江堰的高度评价。从秦国大将司马错口中的“西僻之国”,到东汉末年诸葛亮在《隆中对》描述的“沃野千里”,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驯服了岷江,让这片土地沐浴膏泽,物产丰盛,也让人们表达感恩之情有了更为殷实的方式。
“好雨知时节”,远敬自然,近孝父母。在都江堰应时而落的雨水,承载了人们对生命之源的感念、对家风之脉的顾看,赋予一个传统农耕节气更多温情。
雨水何来? 当春而发
文火慢炖,用心照看。雨水节一至,市民黄术芳一早便在厨房里忙碌,锅里不时发出欢快的咕噜声。火候一足,出锅装罐,封以红纸,系以红绳,她抱着罐罐出了门,父母的家是脚步的方向。
在“长寿之乡”都江堰,百岁老人并不鲜见,黄术芳的母亲已是105岁。自出嫁以来,每年雨水节,黄术芳都会给母亲煨“罐罐肉”。“雨水节的头一天晚上,我就把猪蹄用水浸泡,第二天加上花生、海带、小白芸豆等一起炖,母亲最爱吃我做的‘罐罐肉’。”自得于厨艺的她,更自得于都江堰的独特民俗:“我们这里嫁了人的女儿过雨水节都会给父母煨‘罐罐肉’,用一道蕴含人情味的美食,感谢双亲的生养之恩。”
“当春乃发生”的雨水,裹着“罐罐肉”的香,打湿了千家万户的窗。窗内,是一帧帧馈谢亲恩的美好景象。
都江堰民俗文化专家蒋永志长期关注地方文化与民俗活动的形成与发展,在他参与编撰的《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都江堰市民俗志》中,对雨水节的民俗有着详尽的记载。在这一天,吃了“罐罐肉”,父母还会“回情”,在送肉的罐罐里装满大米让女儿女婿带回家去,寓意一年都能衣食无忧。一来一往的罐罐,装的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心与照顾。
随着雨水节临近,都江堰的大小集市上,挑着长竿售卖红棉带的身影越来越多。“把‘红带带’带回家给父母系上,是都江堰人表达孝心的一种独特方式。”集市上,小贩杨长福一边给顾客取红棉带,一边感慨,“‘红带带’有九尺九长和一丈二长两种,九尺九取‘久久长寿’之意,祈求父母长寿,一丈二取‘月月红’之意,祈求父母安康。这些年,我一直在雨水节前来集市卖‘红带带’,不完全是为了做些生意,更多的是想把孝老爱亲的美德传扬下去。”
来自河北的郭俊丽在都江堰工作生活已近十年,初来这座城市时,她对雨水节前夕出现在街头巷尾的“红带带”很是稀奇,了解其蕴含的希冀后,每到此时,她也会扯好“红带带”寄回老家,“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但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有很好的寓意,一条红棉带虽轻,却凝结了沉甸甸的感恩之情,于是我也将‘红带带’送给父母,希望他们能够身体康健。”
雨水何为? 随风而入
青城山麓,竹林随风摇曳。雨水轻轻推开交叠的竹叶,将潮湿传向泥土,引春笋破土而出。芒城村马家林盘里,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马椅子”第四代传承人马娇的身影,在工坊的灯盏下绰绰约约。
自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创立民间竹艺品牌“青城马椅子”至今,一百多年来,马氏家族四代人接力传承传统竹椅制作工艺。马娇于艺成后接过“掌门印”,成立马椅子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社长,带领家人和乡亲将“青城马椅子”做得风生水起,享誉美名的竹椅竹器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青城山脚下的非遗风采。
生于都江堰长于都江堰的马娇,对雨水节的民俗了然于心,乙巳年有闰六月,她早早地就备下了足量的竹材。“若遇上农历闰年闰月,我们这里的女婿在雨水节那天回岳父岳母家时,会在礼物中增加一对竹椅,并在椅背上缠绑红棉带,寓意儿女已成家立业,请父母放心坐下,安享晚年。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接到的订单就明显多起来,尤其是大圈椅,由于老人们大多偏爱这种款式,所以来订制的人特别多。”
令马娇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早在爷爷马俊清“当家”的年月里,杨术华老人的女婿就开始在雨水节前夕来马家订制竹椅。前几年老人过百岁寿诞,老人的女婿找到马娇,特地又订制了岳父最喜爱的大圈椅。被一片孝心感动的马娇,带领合作社的成员连日赶工制椅。收到成品的那一天,儿孙们簇拥着杨术华老人在竹椅上坐下,老人用双手反复摩挲扶手上密密实实缠绕的红棉带,眼角的皱纹里填满融融的笑意。
选、烤、晒、晾、裁、锯、削、磨……从取材到完工层层考究的竹椅,浸透了一方水土的人文积淀和烟火气息,与都江堰百姓的生活起居密不可分,伴着晨作暮歇,看遍万家团圆。一把竹椅,一片孝心,在岁月的包浆下流淌柔光的,是良善家风的代代传承,一如“随风潜入夜”的雨水,以细密清润,滋养淳朴厚重。
雨水何往? 润物无声
流入宝瓶口的江水,跌宕盘转,穿过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桥”的都江堰南桥,奔向广袤平原。人行南桥上,遇雨便歇于廊桥,聆听雨与江共赴远方的无尽对话。
南桥之南,一场孝与爱的传扬于雨水节的前一天开展,别具深意。都江堰市“我们的节日·雨水”暨中小学春季“开学第一课”活动选址于此,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未成年人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孩子们从“开学第一课”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最好的传承是利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孝老爱亲,培树文明家风,不仅需要家庭教育的言传身教,也离不开学校教育的科学引导。在都江堰市的中小学校,水文化与孝文化一道巧妙地融入了教学设计,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堂内外,如一粒粒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在雨水的浇灌下发芽生长。
7岁的胡晨熙正在读一年级,进入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学习后,她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便是“堰宝”,那是学校的吉祥物,也是对孩子们的亲切称呼。“堰宝”之“堰”,亦是都江堰之“堰”,同字同根,吮吸着这片土地所特有的文化滋养,于潜移默化中孕育未来。而这样的教育场景,恰如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校长马长俊所希望的:“以文化为魂,将都江堰文化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底色,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家风家训建设,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做好‘修身治国齐天下’的新时代表达。”
新时代表达,重在创新,践于传承。近年来,都江堰市教育局持续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溯古承今·文化启航”传统文化月和“行且知”成长课堂等特色活动,通过开发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大会、走进历史博物馆调研、结合传统节日创造性开展节庆活动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让广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理解、培养文化自信,追寻乡土记忆,涵养家国情怀。都江堰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构建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辐射带动为拓展、以成果展示为抓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持续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小堰工”。
千年传承,家风更劲。在都江堰,“润物细无声”的雨水无论落在哪里,总能生出崭新的芽,开出可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