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市:以节为媒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樊永涛 唐守昀

 

    2025年春节期间,青海省西宁市把各民族共度传统节日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节为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俗展演、非遗展示、文化下乡等系列主题活动,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浓浓年味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彩活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以共度佳节为纽带,西宁市打造“欢欢喜喜过大年”系列主题,不断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深入开展“文化进万家”“文化三下乡”活动,在送文化中实现兴文化。推出新春灯会、第二届双宁灯会、春节“贺岁档”观影活动、新华联童梦乐园社火调演、宗家沟灯光秀和春节全国乡村“村晚”暨第七届民俗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等各类文化活动136场,涵盖非遗展演、冰雪体验、民俗社火、灯会等,覆盖全市20个文旅街区及多个景区,惠及市民游客162.4万人次。通过“直播家乡年”活动发布短视频、线下非遗活动和全国乡村“村晚”暨第七届民俗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以中国味文艺作品、文旅好物推介等形式,展现百姓生活和乡村振兴成果,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场(次),直播家乡年活动发布短视频97个,浏览量达119万人次。

    多元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西宁市深入挖掘和运用各民族优秀文化内涵,精选以“共同性”“融合性”为导向的文艺演出,有效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推进北山石窟国家级文保、酥油花世界非遗和湟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主的“三申报”工作,加强对西宁市花、非遗小吃、民俗民风的系统性挖掘推广,展现河湟神韵。继续丰富以“绣、墨、典、匠、曲、灯、影、武”为主的“河湟八韵”展示体验,积极打造以“一首歌、一台剧、一套书、一个形象标识”为主的文创产品和文艺作品,提升经济河湟价值。如湟中区鲁沙尔高跷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已传承数百年,成为百姓们展示美好生活、迎春祈福的重要形式,最显著的特色是“高、悬、巧、奇”,精湛的技艺演绎着古老的故事与传说,传递着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传统的藏族锅庄舞、土族安昭舞等在节气庆典和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反映了各民族坚韧、乐观的精神。塔尔寺壁画、堆绣、酥油花等艺术形式,承载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这些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是民族精神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体现。

    多点发力共建美好和谐家园。西宁市坚持文化浸润,把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的重要阵地,强化互动交流,推动互嵌式发展,不断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通过对阵地改造提升,拓宽服务功能,营造便民环境,建成集“红石榴”文化展厅、“红石榴”志愿服务站等多个功能室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为社区群众提供“共享式”文化驿站。开展“民俗文化节”“农民丰收节”“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夯实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基础,实现各民族心相通、情相连。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困难家庭活动,让各族群众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深刻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激发大家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热情。

当前:2版(2025年02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