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洋溢在新春的田野

 

   编者按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正月里来是新春,万象更新。春节以来,我国不少乡村通过喜事新办减负担、孝老活动尊老敬老、志愿服务传温情、村民大联欢共谱和谐曲等行动,引导群众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田野沐新风,焕发新气象,现代乡村得以更好地舒展精神之翼。

 

    河北定州市大鹿庄乡:春节期间志愿服务未停歇

    本报讯(孙媛媛)春节期间,河北省定州市大鹿庄乡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把喜庆年味、新春祝福和便民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

    该乡集中开展文艺汇演活动,各村自发组织开展敲锣打鼓庆新春活动,乡村两级文化文艺骨干积极参加活动,并做好秩序维护、安全值守等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安全开展。乡、村两级还举办主题读书、元宵节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针对重点时段,乡、村两级志愿者和网格员积极做好村内巡逻值守,保证乡域辖区内的消防安全、用电用气安全等,确保群众安全过节。积极做好文明祭祀服务活动,在公墓、私坟集中区域,帮助祭祀群众做好各项服务,并积极宣传文明祭祀、环保祭祀的理念。做好节假日应急值守和巡逻巡查,确保做到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

    组织志愿者通过大喇叭广播、微信群推送等方式,积极宣传传承好家风、邻里友善、关心关爱他人、读书过春节等文明理念。及时开展人居环境和路域环境整治,为村民营造干净整洁的节日环境。同时,努力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处置等,让邻里和睦、互敬互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村民心田。

 

    山东菏泽市马集镇郭庄村:“零彩礼”减轻新人负担

    本报讯(梁绍亭 刘卫国)近日,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郭庄村李新刚、李新安的家里,人头攒动、笑声四起,“李府双喜”的条幅格外醒目。没有盛大的排场,没有“上车礼、下车钱”,喷绘照片、气球、红毯,尽管布置简单,但不失庄重热闹,兄弟两人零彩礼订婚、简约结婚的事迹,被人们称赞。

    兄弟俩与新娘钟承燕、王沁琳一路相识、相知、相恋,随着感情深入,他们开始考虑婚姻大事。然而,困难的家庭让哥俩有些难为情。两位姑娘不愿给兄弟俩的事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就主动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商议减免彩礼的事情。通情达理的新娘父母不但没要彩礼,还给他们一些事业启动资金。

    不仅如此,两对新人还商量着一起举办婚礼,既热闹又节俭,这一想法得到了双方父母的支持。婚礼只邀请近亲属,婚宴压缩在10桌以内,烟、酒、糖、菜能省则省,烟火、车队、乐队应减尽减,婚礼负担大幅减轻。

    “感谢你们为咱们村的未婚青年作出了榜样。希望你们结婚以后,团结和睦,孝老爱亲,继续倡树美好新风尚。”马集镇党委宣传委员、副镇长栗博“证婚”时说。

 

    福建建瓯市黄富村 敬老红包凝聚关爱情

    本报讯(范小辉 范丽新)“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近日,福建省建瓯市吉阳镇黄富村党员干部、乡贤代表入户给全村34位80岁以上老人送上敬老红包,给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该村开展的“春节孝老”活动,不仅包括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红包,还引导晚辈为老人洗脸洗澡、梳头发等,对晚辈的孝老举动,同样送上小红包,发“孝老奖”。每年初二的“孝伴春节”活动慰问款,均由该村党员干部、乡贤捐助。

    黄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兴旺介绍,黄富村“春节孝老”活动,今年已是第6届,给80岁至89岁老人发放300元红包,给90岁以上老人发放500元红包,在让这些老人感受到温暖之时,也让尊老敬老风气传承下去。近年来,全村累计有300多位80岁以上老人和一些家庭的相关成员,感受到“春节孝老”活动的温暖和鼓励。

 

    河南濮阳县郎中乡大赵寨村 村民联欢共谱和谐曲

    本报讯(樊欣欣 赵少辉)近日,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郎中乡大赵寨村的邻里之间刚拜完年,村文化广场上就热闹了起来。村民扶老携幼,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10时许,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激昂的锣鼓声,一场以“乡村雅韵 民俗风华”为主题的村级春节联欢会热烈开场。

    舞台上,一个个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踏着欢快的节奏,用优美的舞姿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演唱者饱含深情,用乡音乡韵唱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快板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村里发生的新变化和乡村发展新成就。此外,村民还表演了舞狮、二鬼摔跤、大头娃娃、民间武术等贴近生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现场掌声、喝彩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得知村里要举行春节联欢会,我们早早就赶过来了,没想到街坊邻居们自编自演的节目这么精彩,真是又热闹又喜庆。”村民赵彦峰高兴地说。

    近年来,大赵寨村村民靠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或外出务工逐渐富裕起来,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村里建设了文化广场,组建了秧歌队、广场舞队。今年春节前,大赵寨村“两委”经过征求群众意愿,决定举办春节联欢会。活动一启动,群众纷纷响应并热情参与。

    “此次春节联欢会,是我们大赵寨村文化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举办春节联欢会,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民俗文化,让乡村的年味更加浓郁。”大赵寨村党支部书记赵金彪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大赵寨村将继续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黎平县地坪镇地坪下寨村:花桥节唱响民族团结歌

    本报讯(姜永模 吴育涛 姚进忠)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贵州省黎平县地坪镇地坪下寨村第十届花桥节举行。来自黔桂两省(区)的苗族、侗族、水族、瑶族、壮族等民族同胞齐聚地坪花桥下,吹芦笙、跳广场舞、唱河歌、展盛装,共庆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

    上午八点半,在鞭炮齐鸣、芦笙阵阵中,地坪花桥节拉开帷幕。全村老少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分成不同的游演方队,沿着村里的河堤、花街,浩浩荡荡向花桥游演,脚步轻盈欢快,有的吹着芦笙,有的挥舞着小红旗,有的唱着河歌……现场精彩纷呈,吸引着八方宾客跟随着游演队伍开启直播或抢拍每个精彩场景。

    戏台上,来自黔桂两省(区)附近村寨的侗、苗、瑶、壮等民族妇女,身穿民族盛装、头戴银饰,随着歌声一展民族文化之美,尽情展现优美舞姿。台下掌声阵阵,欢呼声此起彼伏,观众沉醉其中。

    芦笙比响是当地传统文化活动之一。地坪下寨村芦笙坪人山人海,芦笙林立,随着洪亮的芦笙响起,整个芦笙坪都沸腾了,一场“侗感十足”的民族团结芦笙比响赛掀起热潮,让宾客们深深地感受到芦笙震撼人心的魅力。

    据悉,黔桂两省(区)周边村寨共组织了70支芦笙队、36支广场舞队以及13支河歌对唱队伍参与地坪花桥节。

    “地坪下寨村一直以民族文化搭台,不断创新形式,丰富民族文化内容,以芦笙比响赛、跳广场舞、河歌对唱、民族服装游演等民俗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参与,共同感受民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地坪镇党委书记姚明科道出举办花桥节的意义所在。

    近年来,地坪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利用“山同脉、水同源、语同音、民同俗”的省际边界地区优势,推行“党建+传统节日+民族团结”模式,鼓励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作用,通过组织各族党员群众一起唱河歌、跳广场舞、吹芦笙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有力推动民族大团结、大交流、大融合。

 

当前:4版(2025年02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